负责任研究行为及其实现进路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boss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责任研究行为是指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在开展研究计划、实施和报告过程中,遵守职业和伦理行为规范,履行科学研究的专业职责。近年来,我国科研不端行为事件频发,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问题受到国家部委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负责任研究行为及其实现进路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以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现实困境何样”“结构模型如何”“责任向度何在”“何以能实现”四个研究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概念内涵、发展阶段和理论基础,剖析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现实困境,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构建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结构模型,并从学理层面探讨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责任向度,对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实现提出了多元进路建议。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了负责任研究行为在当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系统回顾后学院科学时代时有发生的科研不端现象,以及国内外大力倡导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现状,探讨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对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溯源其历史发展脉络,把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发展阶段分为: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推广阶段。以韦伯科学天职的责任伦理为出发点,以约纳斯面向未来和自然的责任伦理为着重点,夯实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理论基础。第三,讨论了负责任研究行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元分析,揭示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实践困境,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和有问题的研究行为普遍,并且发生率被严重低估。结果显示科研不端行为和有问题的研究行为产生的根源是个人特质和科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致,这些行为可以引起科学与社会发展多层面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的判别存在认识论层面的争议。一方面实证主义者和证伪主义者对科学知识发现的过程持有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规范到底是客观的标准还是主观判断的结果仍未有统一的意见。第四,构建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结构模型。通过质性文本分析对国内外负责任研究行为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元素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构建了负责任研究行为四层结构模型。模型在价值上以求真的科学价值和臻善的社会价值为根本,在理念上以遵循诚实、开放、客观、担责、公平和尊重为目标,在规范上形成了认识规范、行业规范、教育规范、伦理规范、社会规范的规范体系,在行为上细化了科研行为的具体内容。第五,审视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责任主体”“责任对象”以及“责任范畴”三重责任向度。责任主体呈现出复合责任主体替代了单一责任主体的复合性转向,责任对象扩大为对科学知识、人类受试者、实验动物以及社会负责的整体性面向,责任范畴形成了前瞻性责任和回溯性责任的双重指向。负责任研究行为的责任向度是一种总体性视域,观照科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和范畴,是关于“谁负责”“对谁负责”以及“负责什么”等全局性问题的回答,也是对负责任研究行为在哲学层面上的进一步考量。第六,探索了科学家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实现进路。确立了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实现原则,即个人责任与共同责任的统一,交互责任与非交互责任的统一,和前瞻性责任与回溯性责任的统一。具体的实现进路在于:形成内在引导机制,需要匡正科学家的价值取向,并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负责任意识;建立外在保障制度,制定分学科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形成跨部门协作的科研不端行为治理制度和发展规范化的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制度。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深化方向,并重申核心论点:面对科研不端行为,我们必须从科研活动主体的责任出发,落实科学的价值理念,以负责任研究行为回应当代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之困局。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台风及其诱发的多灾害正逐步演变成为沿海基础设施、能源设施、生命线系统等的重要威胁。特别对于沿海的工业区域,台风诱发的洪水、强风、强降雨会进一步触发工业事故,非线性地放大事故的后果,进而给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灾难。目前国内外对台风触发技术灾难(属Natech事件范畴)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原生灾害与次生衍生的多灾害之间耦合机理尚不清晰,多灾害触发工业设备灾变
学位
量子计算可以解决许多经典计算无法完成的重要问题,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分解2048位整数的通用量子计算机需要数千个量子比特和数十亿个Toffoli门,因此通用量子计算必须使用量子纠错码。量子纠错码对设备有极高的要求,还需要长期的技术发展。基于现有的没有量子纠错的设备,可能在特定任务上实现相比经典计算机的量子加速。如果量子加速足够大,以至于任何经典计算机都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解决这个任务,
学位
围绕分子磁性材料,论文开展了单分子磁体和自旋交叉配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能研究,以期合成高性能的单分子磁体,探索磁弛豫的影响因素,合成新颖的单分子磁环以及新型自旋交叉配合物并揭示自旋交叉行为的来源。我们合成了高有效能垒的稀土单分子磁体;探索了不同抗衡阴离子对磁弛豫动态学的影响;功能化了 Dy3单分子磁环;合成了新型自旋交叉金属液晶配合物。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将配合物分子沉积到基质表面,探索基质对配合物
学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芯片的制程在不断地降低,从2001年的130 nm制程,发展到2012年的22 nm制程,再到2021年最近试产的3 nm制程。制程的不断降低极大地提升了经典半导体芯片的计算能力。但是随着晶体管大小逐渐接近原子尺寸,半导体芯片的正常功能受到量子力学的干扰,摩尔定律也因此逐渐失效。为了避免计算能力的发展陷入瓶颈,科研人员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量子计算。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量
学位
极弱磁信号(fT量级)探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需求最高的磁场检测手段,其在脑磁、心磁等生物磁信号探测、地质勘探、基础物理惯性测量、超低场核磁共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光电弱信号检测技术和量子操控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超灵敏量子弱磁探测技术-无自旋交换弛豫(SERF)原子磁力计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传感器,SERF原子磁力计在灵敏度与之相当的前提下,还具有无
学位
AF1410钢等高合金超高强度钢以其优异的塑韧性、良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被广泛应用在飞机起落架、平尾大轴、机翼主梁等关键承力构件的制造中。超高强度钢结构件焊接成形后需进行热处理,产生马氏体相变和二次硬化,以满足构件的强度设计要求。但是,高合金超高强度钢在焊接-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应力,影响构件的最终形状尺寸精度。热处理后超高强度钢的强度和硬度都很高,再加上结构件形状复杂,难以采用冷校
学位
TiB增强钛合金的力学性能不仅受TiB增强相尺寸、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基体组织的形貌和晶体取向也是影响其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TiB增强钛合金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增强相的调控,但对基体组织形貌及晶体取向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分别通过熔铸法与粉末冶金法制备得到不同B含量的TiB/TC25G合金,对二者组织特性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热加工过程中TiB对材料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并对不同工艺制备
学位
2004年,Ohtomo和Hwang在两个绝缘性的氧化物材料SrTiO3和LaAlO3的界面发现了导电的二维电子系统,继而引发了关于氧化物异质界面持续的研究热潮。特别的是,其界面二维电子系统具有非常丰富的新奇物性,包括非单调栅压调控的Rashba自旋轨道耦合和超导电性,以及超导和磁性共存等。多种自由度和有序态之间的竞争耦合使得氧化物界面成为探索非常规超导电性的理想平台。此外,界面丰富可控的物理效应
学位
锆合金中的第二相是影响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抗氧化和耐腐蚀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要求其在冷热塑性变形后呈细小弥散状分布。对于第二相变形和破碎特征的研究,是理解其尺寸细化机制的关键,也是实现锆合金组织优化的基础。本文借助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透射菊池衍射(TKD)以及透射电子显微(TEM)等手段,首先确定了凝固和固溶态Zr-4和Zr-4-0.4wt.%Si合金中Zr2Fe相和Zr2Si相的
学位
众所周知,目前移动机器人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室内服务、医院物流运输等。长期自主导航能力是移动机器人安全、可靠地执行任务的基础和前提。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基于视觉的环境感知及路径规划凭借视觉传感器采集信息量丰富及高性价比等优势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的视觉环境感知及路径规划方法大多依赖低维的像素级路标及其构建的几何度量地图,一方面,像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