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20世纪中期,建筑组织Team 10提出并发展了的一种建筑原型,由于其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性以及肌理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等特征,因此被称为“毯式建筑(Mat-building)”。它的产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期,建筑组织Team 10提出并发展了的一种建筑原型,由于其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性以及肌理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等特征,因此被称为“毯式建筑(Mat-building)”。它的产生受到当时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旨在对早期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主义、机械主义,忽视人类社区生活这一态度进行批判和修正。然而,这一建筑原型的倡导者由于未能准确把握社会心理与城市、建筑空间组织之间的矛盾,因而在建筑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也致使毯式建筑在20世纪七十年代逐渐没落并隐藏在历史的潮流之中。然而,在20世纪末毯式建筑再次复兴,并具有了不同的语义。当代的毯式建筑延续了以关系弱化形式的思想,并在不同建筑师的实践中发展出多样的操作手段。同时,又在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的影响下,开始探寻与城市、环境和景观的新关系。本文通过对毯式建筑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梳理,试图重新发掘它的意义,分析可能的失败原因,并总结当代毯式建筑的新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出警示。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毯式建筑的产生、发展、没落和复兴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分析当代毯式建筑对于操作策略的改进;第三部分分析当代毯式建筑的核心空间——间隙空间的发展和特征;第四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警示。
其他文献
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剧变。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了社会急速转型中的乡村聚落及农村住宅的变迁。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有关乡村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中人口和物质的聚集和流动性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更新建设量增大。全球文化趋同的现象导致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缺失,传统街道空
高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思想文化的集聚之地,也是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人民思想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备受重视、1999年高校教育大众化使全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已
《隐藏的维度》一书关注文化背景下人对空间的感觉和使用方式。作者爱德华·霍尔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来看待人的空间行为,并提出“近体学”一词来描述人际空间距离以及
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对满目的钢筋水泥森林感到厌倦,他们开始回过头去关注那些属于历史的、存在于现实的传统建筑。这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民居形式越来越得
历史街区以其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具有一定规模,而成为一个城市集中展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它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所依据的从过去到未来的、持续的文明观,但它
随着对商品化住宅的重新思考和各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公共住宅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保障性住宅政策与规划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更加关注时效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住宅政策制定和开
从20世纪后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造就的无知和不确定性中,它热衷于解构一切领域的结构、秩序和系统性。自它1960年代入侵建筑学以来,建筑学原本健康的结构、建造、秩序等
边缘是行为活动发生的起始点,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与渗透。边缘提供给人们许多实际的、心理的支持,使人愿意在此停留、徘徊。边缘处的行为促进了更广范围、更多人数的活动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而由于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产生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进而,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对象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