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蟋触角神经投射通路及触角叶神经纤维球三维重建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677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末梢在脑内的形态和分布及中脑触角叶神经纤维球形态,大小,数量和位置,揭示双斑蟋初级嗅觉传导通路的神经结构与功能。为研究昆虫嗅觉学习记忆机制提供组织解剖结构依据。  方法:  (1)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律。  (2)应用石蜡切片、脑神经组织镀银染色、组织结构显微镜观察、计算机三维重建等技术,对双斑蟋触角叶神经纤维球进行三维重建,确定神经纤维球形态,大小,数量、位置。  结果:对30个蟋蟀的触角传入神经进行了可视化标记,得到了22个标记清晰的触角传入神经纤维在脑内投射全形态的可视化标本,对各个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显微镜观察和绘图分析,结果显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向前走行,其神经末梢终止在前脑,还有部分神经纤维向后下行,经同侧神经索,其神经末梢终止在食道下神经节。应用Amira5.4.0软件在Windows7操作系统环境下,对11个脑标本的嗅觉神经纤维球进行了三维重建,通过三维重建共鉴定出52个神经纤维球,分别为前腹侧6个,前外侧6个,前中侧4个,前间侧3个,前背侧6个,中间侧6个,后腹侧6个,后外侧5个,后间侧3个,后中侧3个,后背侧4个。每个神经纤维球以根据所在位置分别命名。  结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这种多重投射模式可能在双斑蟋嗅觉信息传递整合、触角运动调节、味觉和摄食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触角叶的三维重建确认有52个神经纤维球。
其他文献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有效方法,基因治疗获得临床应用的关键是高效递送基因药物的载体材料。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一种,聚阳离子能够有效的避免酶解并促进细胞摄取。虽然许多聚阳离子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免疫原性、制备简单以及成本低等优点,但是较低的基因转染效率仍然是基因治疗的瓶颈。为提高基因递送效率,采取了许多种化学修饰的方法。本研究我们利用PVP具有协同递送基因药物的性能及PDMAEMA的递送
乐果(Dimethoate,DM)是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磷农药之一。的健康与生存。有机磷农药对人类影响最大是大脑,目前已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并有详细的研究报道,但对水生
本文以电喷雾质谱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溶剂等对L一羟脯氨酸在三氯氧磷辅助下的成肽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肽链长度并无明显变化,仍以二肽为主,且反
  Road traffic can b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human exposure to some metals.In previous studies regarding PM components,Sb and Cu presence in mineral fraction
会议
本文研究一种新型反应器一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submerged circulative impinging stream reactor,SCISR)中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状况。是该反应器开发应用的基础性工作。 实
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非编码区的功能研究是当今的热点研究领域。为了更进一步揭示非编码区的功能,本文通过对人类组织特异性基因的非编码区信息(如选择性启动子、
“辉”者,晨光也。《周易·大畜》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激励我们天天向上。“隆”者,高起也,有昌盛茂盛之意。《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
本文对近年来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癌症的发展情况和应用前景、卟啉类光敏剂合成进展、β-取代卟啉的合成方法等方面作了综述,提出了设计、合成 2-取代卟啉光敏
蓝冠噪鹛(Gurralax courtoisi)是 IUCN列出的极度濒危物种,其繁殖期活动基本限于婺源县境内河流附近的村落风水林中。2016年5月-6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法对其繁殖期活动范围进行了调
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稳定的葵花油水包油乳状液模拟非均相食品体系,大豆磷脂脂质体模拟非均相生物体系,用水溶性的偶氮化合物AAPH热分解生成的自由基引发脂质氧化,通过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