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面纱》中凯蒂的自我存在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姆(1874-1965)是位极富异国情调的作家。他在访问梦寐以求的中国后挥笔写下小说《面纱》。《面纱》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香港为背景,它因蒙上了中国文化这层面纱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深邃玄异。毛姆刻画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现代女性---女主人公凯蒂。她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她的自我成长之旅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观高度契合。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提出了“自欺”、“恶心”、“自由”的存在主义概念。“自欺”指活在别人价值标准下以及逃避责任的存在。如果我们完全根据他人的价值观来对我们自己进行评判,就会被他人所异化而忽视自我的存在,在他人的注视中僵化自我的存在。另外,人对于自己责任的逃避也是忽视自己存在的表现。萨特的“恶心”暗示着存在的觉醒。一个人若是没有恶心的感觉,那是忽视自己存在的表现。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自为谋划获得合理的存在空间,即通过给他人创造意义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萨特的“自由”总是和责任相伴而生。本文从凯蒂对于存在的逃避、凯蒂对于存在的觉醒、凯蒂的自为存在三个阶段对其从“自欺”、“恶心”到“自由”的自我认知过程进行剖析,体现从维多利亚晚期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社会文化特征。论文导语部分概括了对于毛姆与《面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存在主义进行了简单介绍。正文第一章论述凯蒂逃避自我的存在,折射出她处于自欺状态。凯蒂被别人的意见所僵化而迷失自我的存在。比如凯蒂对于母亲意图的迎合、与妹妹的攀比、把婚姻中幸福的钥匙交给情人唐生等,在注视别人的时候没有反客为主,因而被他人的注视僵化自我的存在。另外,凯蒂在婚姻中采取实用主义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凯蒂出于便利选择嫁给了瓦尔特,但是婚后红杏出墙,对自己和他人极其不负责任,遮蔽了自我的存在。第二章论证凯蒂对于存在的觉醒,影射出她以恶心的态度面对自我的存在。凯蒂在法国天主教影响下对于自我地位以及责任意识有所内省。与修道院长相比,凯蒂觉得自己相形见绌,一文不值,并且开始对于自我以及他人的责任意识有所内省。同时,凯蒂在道家思想点拨下对于爱情观和死亡有所反思。凯蒂要求拜访满洲格格以寻求爱情之“道”。韦丁顿对于死亡的乐观态度深深影响了她。第三章阐释凯蒂的自为存在,揭示她达到自由的境界。凯蒂通过祈祷和奉献获得了自我救赎。比如凯蒂身为新教徒却参加天主教的礼拜并且照顾孤儿、做监工等等。通过信仰的重塑和给他人创造意义,她扩大了自己的存在空间。另外,凯蒂对于亲情和爱情全然负责。比如凯蒂对于腹中胎儿来源的如实回答、设法平息即将逝去的丈夫瓦尔特的愤懑,以及主动回归父亲爱的怀抱等等,爱与责任合一使得她获得了自由与崇高。通过分析凯蒂自我认知过程的转变,本文旨在揭示从维多利亚晚期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年轻女性顺应社会的思想历程。她寻求自我存在的合理轨迹力求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折射出当时以国教为主导地位的英国受到外来思想(法国天主教和中国道家思想)的冲击,以及年轻女性如何在三者之间进行思想博弈的状态。表达了毛姆对于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疏远这一残酷事实的批判,并希望借助外来文化弥补当时英国国教所缺失的信仰。
其他文献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常见急症,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死率较高.2005年8月~2005年10月作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术(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TPE)抢救重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特点。传统互联网就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
基于组合动力技术DRBCC,建立了大气层内水平起飞和降落的全速域飞行器气动特性和动力特性随飞行状态变化的耦合计算模型。以最大航程为目标,对DRBCC全速域飞行器巡航速度分别
目的:观察编码鼠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对HBcAg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
患者,男,57岁。2003年9月在本院确诊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以含长春新碱(VVCR)的方案多次化序,同时多次予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地塞米松(Dxm)腰穿鞘注。每次查脑液
导航台机房动力环境对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文中设计一套基于组态软件的监视系统,让整个导航台机房的动力环境的各个设备都给予动态标明。当故障出现时,直接可以从监视主
中国先秦经典,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乐经》,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实有其书。经过文献学分析,《乐经》在先秦曾经存在。《乐经》失传的缘由,既有自身性质的必然原因,也遭遇到历
道德教育在经济化大朝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当前道德教育要注意三个问题:青少年传统道德观念不强,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过高,道德和谐理念的缺失。历史教师要认识以上问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