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的召唤--回应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召唤—回应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予以了分析。本文从语言和主题两个层面探讨了召唤—回应与小说主题之间所形成的交互作用。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召唤—回应。召唤—回应可以追溯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是非洲歌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黑人布道和日常生活。在小说创作中,莫里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模式。第二章对召唤—回应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不同形式进行归类,涉及到小说中的歌曲、对话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而以此突出召唤—回应在创设情境和人物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主题解读。通过奶娃对“所罗门之歌”(黑人文化的象征)的反应来表现他对黑人文化的认同与否。在经历了聆听、反应到最后吟唱,奶娃最终接受了黑人文化,这体现了莫里森在主题方面对召唤—回应的运用。第四章论述了召唤—回应所揭示出的莫里森文学创作思想以及她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并指出,莫里森文学成就是黑、白两种文化影响的结果。结尾部分进一步揭示出莫里森作品的独特性和她对文学创作的有益补充。
其他文献
传说一个与火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灯映射出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专注于创作以美国南方小镇背景下怪异的青少年、畸形人、不合时宜的人等人物形象来表现以孤独、精神隔绝等为主题的小说
一、环境要求:小型西葫芦生长发育适温白天18~26摄氏度,夜间12~15摄氏度,白天低于14摄氏度,或高于40摄氏度,生长 First,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mall zucchini gr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文化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关注的话题,随着世界的一体化,该话题更加受到重视。作为翻译邻域新兴分支的影视翻译却在学界没受到足够关注。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影视翻译
NAVI,作为1.6世界里的绝对强者,是一支以战术加枪法著称的队伍,整体战术风格可细腻可粗狂,这样的风格在CS界也是独树一帜,可以说在整个CS1.6后期,NAVI是当之无愧的霸主,那么在2012年底,NAVI也是跟随潮流,转型CSGO,从目前的状况和成绩上来看,NAVI还是处于一个适应阶段,整体还需进一步的磨合,但较刚转型期队伍的表现来看的话,已经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了。  其实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队伍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即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关注译作必须忠实于原文,而忽略对译者及其他因素研究。然而,翻译不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除了语言因素的
学位
《美国悲剧》的作者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