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歧视知觉、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的关系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因而公众对艾滋病具有较强的负面刻板印象。当患者感染HIV时,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这会使患者感觉到被歧视而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社会孤立感,影响患者就医,进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目前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已经受到全球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精神健康间是否发挥中介作用,以期为今后提出对HIV感染者心理行为干预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以2020年6月1日-2020年12月30日之间返回J市S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IDS咨询检测门诊进行治疗的HIV感染者作为连续入组样本。采用社会人口学资料问卷、自编疾病特征问卷、自编HIV感染者告知情况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艾滋病歧视知觉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题调查。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IV感染者产生歧视知觉、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分析HIV感染者歧视知觉、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检验和Bootstrap方法对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精神健康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非在职(OR=2.02,95%CI:1.20-3.40)、月收入≤4000元(OR=1.51,95%CI:1.19-1.91)、有子女(OR=1.97,95%CI:1.49-2.61)、未将HIV感染结果告知他人(OR=1.50,95%CI:1.14-1.97)、经男男同性行为感染(OR=1.67,95%CI:1.32-2.12)、HIV阳性诊断时长≤36个月(OR=1.55,95%CI:1.21-1.99)的HIV感染者高歧视知觉的可能性更大。在婚(OR=1.41,95%CI:1.06-1.86)、非在职(OR=1.85,95%CI:1.15-2.97)、月收入≤4 000元(OR=1.63,95%CI:1.28-2.07)、未将HIV感染结果告知他人(OR=1.40,95%CI:1.07-1.83)、最近一次体检结果不正常(OR=1.35,95%CI:1.03-1.76)、经男男同性行为感染(OR=1.38,95%CI:1.08-1.76)的HIV感染者焦虑的可能性更大。本科以下(OR=1.27,95%CI:1.01-1.60)、非在职(OR=2.36,95%CI:1.43-3.94)、月收入≤4 000元(OR=1.60,95%CI:1.26-2.03)、经男男同性行为感染(OR=1.51,95%CI:1.19-1.90)的HIV感染者抑郁的可能性更大。是学生(OR=1.55,95%CI:1.00-2.41)、非在职(OR=2.91,95%CI:1.60-5.28)、月收入≤4000元(OR=1.83,95%CI:1.41-2.39)、经男男同性行为感染(OR=4.45,95%CI:3.46-5.72)、HIV阳性诊断时长≤36个月(OR=1.87,95%CI:1.43-2.44)的HIV感染者有自杀意念的可能性更大。在控制其他因素后,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a OR=0.54;95%CI:0.43-0.68;P<0.001);歧视知觉与焦虑(a OR=4.63;95%CI:3.60-5.97;P<0.001)、抑郁(a OR=4.16;95%CI:3.26-5.32;P<0.001、自杀意念(a OR=5.66;95%CI:4.33-7.42;P<0.001)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与焦虑(a OR=0.60;95%CI:0.47-0.76;P<0.001)、抑郁(a OR=0.59;95%CI:0.47-0.75;P<0.001)、自杀意念(a OR=0.58;95%CI:0.45-0.76;P<0.001)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分别在歧视知觉与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8.6%、9.4%、9.5%。最终得出结论:HIV感染者群体感受到的歧视知觉水平较高,多数感染者有焦虑、抑郁、自杀意念。歧视知觉与精神健康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负相关。歧视知觉既可直接影响HIV感染者的焦虑、抑郁、自杀意念,也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研究认为应加强HIV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减少艾滋病歧视和降低HIV感染者歧视知觉,有针对性地对HIV感染者的精神健康进行干预,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以降低该人群歧视知觉水平,改善该人群心理状况,提高其生命质量。
其他文献
全球化背景和新技术革命浪潮使中国正在经历着急剧的社会变革,数量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与生产技术、资本、人力、物力的相互杂糅呈现出新的文化景观。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9.23万人,已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062.6万人次。涉外劳务人员职业特殊,长期旅居海外,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长期远离国内社会生活而面临诸多问题。本研究从媒介使用出发,探究在媒介变迁过程中,涉外劳务人员是如何通过媒介来
学位
在线社会支持是人们应对线下社会交往中断、提升危机抵御能力的重要资源。考察居家隔离情境下智能手机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有助于重新定位智能媒介在媒介化加深与不确定性陡增的双重社会语境中的角色。借助将技术互动纳入考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MAIN”模型,发现智能手机使用能为用户带来型式、主体、互动与导航四个维度的需求满足,但与在线社会支持呈现正、负效应并存的关系,而较高的城市认同水平与社区融入程度有助于提升
期刊
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快和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使得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成为常态。信息时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和娱乐越来越依赖媒介,无处不在的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情感和行为,孤独感作为一种心理反映,也可能会受到媒介使用的影响。文章以山西省W村为样本采集地,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关于W村
学位
农村老人群体在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其媒介使用状态与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相映照,而其所面临的较为匮乏的数字媒介教育环境加剧了数字鸿沟的扩大。本文从机制保障、技术支持、代际沟通、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通过数字媒介教育弥合农村老人数字鸿沟的途径。
期刊
研究目的:国民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身体活动不足是我国慢性病高发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如何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已成为研究者高度关注的话题。现代科技正在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和行为。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为标志,我国迅
会议
本研究选取“争渡网”盲人论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论坛中3395条热门帖子的内容和用户状态等信息进行总结与分析,发现盲人论坛在视障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中,起到了良好的信息支持与陪伴支持促进作用,增强了视障者身份认同和人际交往,通过核心用户制度为论坛用户的凝聚力和活跃度提供了基本保障。然而在信息把关、媒介依赖和社会融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期刊
大学生是使用移动短视频的主力军,其移动端视频使用率快速增长,对于移动短视频的依赖也愈发严重。因此,本文提出研究问题,移动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可供性设置对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依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移动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可供性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依赖?在线社会支持作为使用移动短视频的重要因素,是否会在社交可供性和社交媒体依赖之间起作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将解释移动短视频社交可供性、在线社会支持、社交媒
学位
本文以微博“走饭”评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阐释本土语境下随机性、非目的性生人关系网络中存在的社会支持特征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评论区留言用户形成了一个高度松散的生人关系网络。对于其中未参与互动的用户而言,作为网络“树洞”的评论区能够提供一定的平台性支持。参与互动的用户既能在评论区表达社会支持诉求,又能获得来自陌生人的社会支持,评论区内存在提供或接受社会支持的数字
期刊
以健康传播、网络社群与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支持、情感支持、陪伴支持对罕见病群体在网络社区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分析。根据现实情况、传播环节与群体特征对罕见病群体在网络社区中寻求支持的风险进行归纳。从“知信行”环节出发,在传播源、互动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对罕见病患者在网络社区寻求支持的路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正>2022年4月1日,上海进入全域静态管理模式。在突发重大疫情面前,跑赢病毒、阻断疫情传播成为关键。习总书记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可见,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线和首要关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