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大白蚁来源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抗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菌白蚁在巢内专一性培养担子菌(鸡枞菌)形成菌圃,并将培养的菌圃作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培菌白蚁体外与特定真菌共生,体内与细菌等多种肠道微生物共生,构成了白蚁-体外真菌-肠道微生物三边共生关系。健康的菌圃常受到炭角菌的威胁,并且白蚁也可能被土壤中的昆虫病原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感染,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可能使其孕育了独特的代谢产物来抵御菌圃拮抗菌和昆虫病原菌的感染。
  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是大白蚁亚科的培菌白蚁,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前期我们课题组分析了黄翅大白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其肠道菌群中鉴定到少量的放线菌,而放线菌作为天然产物主要产生者,可能产生了活性代谢产物帮助白蚁抵御病原菌的感染。因此,我们选用黄翅大白蚁作为研究材料,从肠道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的角度着手开展了相关研究。从其工蚁和兵蚁肠道分离放线菌,并分析鉴定了放线菌产生的抗真菌化合物。具体如下:
  黄翅大白蚁肠道放线菌分离鉴定和抗真菌活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6种选择性培养基从工蚁和兵蚁肠道中共分离获得83株放线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放线菌分别属于8个属,其中6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北里孢菌属,其余放线菌分别属于拟无枝酸菌属,小单孢菌属,纤维菌属,疣孢菌属,原小单孢菌属和束村氏菌属。另外,鉴定到一株新的稀有放线菌大白蚁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macrotermitisGM8。
  利用放线菌-炭角菌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44株对炭角菌具有中等至强抑菌活性的放线菌。在此基础上,对其中21株具有强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链霉菌和北里孢菌)进行进一步的活性代谢产物分析,从10株链霉菌活性代谢物中鉴定到4种典型的多烯化合物,包括环型四烯、环型五烯、环型和线型七烯化合物。推测这些多烯化合物参与了对炭角菌的抑菌作用。另外,研究发现炭角菌粗提物抑制3株产多烯链霉菌(HF10、GS7和GF20)的生长。因此,链霉菌-炭角菌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
  链霉菌HF10产生的抗真菌五烯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
  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提取链霉菌HF10的活性代谢物,活性代谢物依次经过中压液相色谱RP18柱,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并结合活性追踪法进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最终得到两个五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通过化合物质谱、核磁共振及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解析出这两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为已知化合物,喷他霉素(1)和114-dihydroxyisochainin(2)。喷他霉素对炭角菌的抑菌活性比对鸡枞菌高4倍,对昆虫致病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的抑菌活性比对鸡枞菌高1.5倍。114-dihydroxyisochainin对炭角菌的抑菌活性比对昆虫致病菌高2倍,对鸡枞菌无明显抑菌活性。总之,喷他霉素和114-dihydroxyisochainin对炭角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对鸡枞菌的抑菌活性最弱。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对菌圃和白蚁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链霉菌中四烯和七烯聚酮基因的敲除和抗菌活性分析
  以链霉菌GS7,GF20为出发菌株,利用PCR-Targeting敲除技术,成功构建了纳他霉素(四烯)和杀念菌素(七烯)聚酮基因的双交换敲除突变株GS7△PimS0和GF20△fscA,对野生菌和突变株进行了发酵培养、产物提取、HPLC检测、质谱分析和抗真菌活性测定,发现野生菌产生的四烯或七烯化合物对炭角菌比对金龟子绿僵菌的抑菌活性更强,并且突变株对炭角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抑制活性远低于野生菌。研究结果表明链霉菌GS7和GF20产生的四烯和七烯化合物参与了对拮抗真菌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从黄翅大白蚁肠道分离获得83株放线菌,53%的菌株具有抑制炭角菌的活性。从10株链霉菌的活性代谢粗提物中鉴定不同类型的多烯化合物,利用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和敲除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四烯、五烯和七烯化合物对菌圃和白蚁拮抗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证明这些多烯化合物对菌圃拮抗菌的抑菌作用比对白蚁拮抗菌更强。因此,本研究表明培菌白蚁肠道来源的链霉菌产生的多烯化合物可能保护白蚁和菌圃抵御病原菌感染。总之,本研究为理解这种特殊生境的肠道放线菌的生态学意义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培菌白蚁肠道放线菌的活性代谢物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理化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被彻底降解,使得微塑料污染日益成为环境污染新的关注焦点。微塑料在产生过程中常增加一些添加剂,导致其在自然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易成为环境中其他污染物(如重金属等)的载体,其所携带的污染物能够随食物链进行传递,最终威胁生态系统稳定与人类健康。研究表明,与海洋环境相比,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形势更为严峻。然而,当前微塑料生态
学位
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型集约化养猪场逐渐取代了散养模式,给猪粪集中处理提供了先决条件。猪粪作为畜牧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具有良好的再利用价值。妥善处置的猪粪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产生附加价值。好氧堆肥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环境友好、便与大规模处理、能产生二次经济效益被视为目前猪粪最合理的处置途径。目前好氧堆肥存在着升温速率慢、有机质含量低、堆置周期长、养分含量低、不易储存运输等问题。生物炭作
学位
甜菜M14品系是利用甜菜(二倍体)与野生白花甜菜(四倍体)杂交及回交获得的单体附加系,具有双亲的很多优点,是发掘优质基因的良好材料。实验室已经构建了盐胁迫下甜菜M14品系转录组数据库,研究发现其中编码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nsLTP)的BvM14-nsLTP基因在盐胁迫下,叶和根中均上调表达。本试验从甜菜M14品系中克隆得到B
学位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是危害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高效氯氰菊酯是目前我国农作物虫害防控应用较普遍药剂,然而大规模的使用已经导致田间禾谷缢管蚜对其产生耐药性与适应性。本文在完成前期田间蚜虫抗性监测与室内汰选获得高抗品系基础上,在转录组水平层面研究了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如下:完成田间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监测,建立高效氯氰菊酯
氮沉降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模拟氮沉降梯度(CK=0、LN=20kgNha-1yr-1、MN=40kgNha-1yr-1、HN=80kgNha-1yr-1)下,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和根尖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来探讨土壤理化因子及酶活性与红松外生菌根真菌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红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学位
西藏是我国特殊的黑木耳产区,西藏独特的环境条件赋予了高原黑木耳抗逆性强、耐低温、抗病虫害、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价格昂贵等特点。将西藏优良黑木耳菌种引入全球产量最大的黑龙江省,优化该地区黑木耳种质资源,提高黑木耳产量和内在品质,挖掘黑木耳新的药用及保健成分,对进一步做强黑木耳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中采集黑木耳菌种,在黑龙江省筛选、驯化,将优良菌种推广栽培,并对其子实体中的凝集
学位
本课题期望得到刺五加果实部位中一种活性较强的均一分子量多糖,并分析其分子量、官能团构成及单糖组成。以高发性恶性肿瘤细胞系人肺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挖掘刺五加果多糖的抗肺癌活性,并从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三方面研究其抗肺癌机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提取方法筛选,以抗肺癌活性为目的,筛选了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粗多糖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热水浸提法得到的多糖对A549细胞抑制率最高,采用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基于木质纤维素资源降解的生物质炼制技术在以生物乙醇为代表的生物基产品及其它大宗生物产品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木质纤维素在组成和结构上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异质性,其被有效水解需要多种糖苷水解酶组分的协同作用,且水解过程中对酶的热稳定性和催化能力等性质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寻找和开发更多具备优良酶学特性和较高催化效率的新糖苷水解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不仅是药物与生物农药的重要来源,也在微生物生态学中充当重要角色。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都属变形菌门,假单胞菌合成的天然产物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疾病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伯克氏菌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来源菌,它们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BGC),具有生物合成新结构的巨大潜力。传统的基因组挖掘策略有单一启动子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必要环节,二倍体细胞经过一次DNA复制和两次核分裂,产生了四个单倍体配子。同源重组是减数分裂的关键事件,同源重组起始于Spo11介导的程序性DNA双链断裂。绝大多数的DNA双链断裂被修复为非交叉重组,只有少数的DNA双链断裂可以被修复为交叉重组。交叉重组不仅使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遗传物质的交换,增加了遗传多样性,而且交叉重组使同源染色体之间建立了物理连接,保证了染色体的正确分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