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YY1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良性肝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免疫排斥反应是制约肝移植术后供肝存活的瓶颈。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17 cells,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排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前者促进免疫排斥,而后者维持免疫耐受。阴阳1(Yin-yang 1,YY1)作为核转录因子,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YY1可以通过启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转录表达而促进Th17的分化,同时可以阻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的表达和活性来抑制Treg的分化和功能,从而导致Th17/Treg细胞失衡。而YY1介导的Th17/Treg细胞失衡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尚不可知。因此,本实验拟通过观察YY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供肝中的表达改变,过表达YY1质粒和诱导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磁珠分选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进而探讨YY1在肝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思路及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的是改良式Kamada’s“二袖套法”,假手术组(Sham组):未做肝移植手术的Brown Norway大鼠(BN大鼠),同基因移植组(Syngraft组):供体为BN大鼠,受体亦为BN大鼠,异基因移植组(Allograft组):供体为Lewis大鼠,受体为BN大鼠。收集术后5 d及10 d的供肝组织和血清,对供肝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CD3的表达,血清进行肝功能检测(AST、AL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2)将术后10 d的供肝组织(异基因移植组5例、同基因移植组3例)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蛋白质定量跑胶、预质谱数据库比对、标记效率为质量控制点进行样品的质控,以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且P<0.05来筛选差异表达蛋白。3)根据筛选出的组间蛋白表达差异结果,选取转录因子YY1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利用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假手术组、同基因移植组及异基因移植组术后5 d和10 d移植肝组织中YY1的表达,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利用IHC检测CD86的表达。4)构建YY1过表达质粒,利用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的包装,然后进行病毒的浓缩和滴度测定。5)体外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的DCs及磁珠分选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将YY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im 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 DCs)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和Th17细胞相关胞内细胞因子的含量。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5 d和10 d异基因移植组表现为急性排斥反应改变,汇管区CD3+T淋巴细胞明显浸润,血清中AST、ALT、IL-6、TNF-α的表达较同基因移植组高(P<0.05)。2)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质量好、总量足够且样本间平行性较好,蛋白预质谱显示酶解正常,色谱质谱行为正常,可用于后续差异分析。以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且P<0.05为标准来筛选差异蛋白,共计3276个,与同基因移植组相比,异基因移植组中差异表达蛋白有2175个上调,1101个下调。YY1蛋白在异基因移植组中是上调的,组间差异表达倍数为1.255且P=0.00307。3)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10 d异基因移植组肝组织中YY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5 d YY1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P<0.05),术后5 d及10 d异基因移植组中YY1和CD86的IHC阳性表达均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4)构建的YY1过表达质粒经测序后显示基因序列完全正确,慢病毒包装后进行滴度测定,结果为:5×108TU/m L、1×109TU/m L。5)分离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的DCs,YY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im DCs的感染效率为80%左右,摸索得最适MOI值为15。流式细胞术显示:m DCs表面分子CD80、CD86及MHCⅡ的表达均高于im DCs,YY1过表达质粒组的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均高于空载体组及PBS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和Th17细胞相关胞内细胞因子含量,发现感染YY1过表达慢病毒的DCs可促进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向Th17方向分化,YY1过表达质粒组的IL-17和IFN-γ的分泌较空载体组及PBS组增多(P<0.05)。结论:1)Lewis大鼠作为供体及BN大鼠作为受体可成功构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YY1在大鼠肝移植供肝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YY1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引起急性排斥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小豆蔻明(Cardamonin,CAR)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是否与降低Raptor蛋白表达抑制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蛋白表达有关。方法1细胞培养用含10%胎牛血清、100 mg·m L-1链霉素及100 U·m L-1青霉素的Mc Coy’s 5A、RPMI1640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分别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Raptor
研究背景:目前,高尿酸血症(HUA)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使用的降尿酸药物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亟需研发高效低副作用的降尿酸新药。从民间中草药挖掘高效低毒药物是一条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雀嘴茶作为滇中地区民间常用治疗痛风的保健茶,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但目前雀嘴茶的降尿酸物质基础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明确雀嘴茶的降尿酸的物质基础,探索雀嘴茶活性单体化合物降尿酸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出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持续性脓肿、血便等。长期慢性炎症通常导致并发症结肠直肠癌的产生。溃疡性结肠炎被列为无法治愈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常用治疗药美沙拉秦缓释颗粒,能够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然而仍存在某些副作用。姜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以及抗肿瘤活性,FM0807是姜黄素与水杨酸的酯化衍生物,研究表明,比姜黄素表现出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 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转移、复发是导致治疗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静止与衰老肿瘤细胞增殖缓慢或不增殖,但是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关系密切。本课题在确定C086具有明显的抗肝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C086通过抑制Hsp90对静止期肝癌细胞与衰老肝癌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C086体外对衰老与静止期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
目的: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浒苔多糖(Enteromorpha polysaccharides,EP)能通过SREBP2-HMGCR通路发挥降胆固醇作用。但人体摄入的绝大多数生物活性多糖不能在小肠直接被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生物活性多糖能够被肠道菌群发酵降解,进而发挥代谢调节等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诱导建立C57BL/6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同时给予小鼠不同浓度梯度的浒苔多糖干预,探
目的:观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对MC3T3-E1细胞自噬的影响,探究自噬在T3介导的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矿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予不同浓度(0、1n M、10 n M、100 n M)的T3作用于MC3T3-E1细胞,以及予T3干预MC3T3-E1细胞不同时间(0、3h、6h、24h)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
首先设定农业碳排放测算公式,使用2009-2018年辽宁农业碳排放相关指标数据对辽宁农业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以及碳源结构特征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辽宁农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动辽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的:研究发现植物苏木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原苏木素B(Protosappanin B,PSB)是苏木提取物中的一种主要单体成分,但其抗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PSB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作用,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索PSB影响结肠癌细胞高尔基磷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GOLPH3)表达和细胞内信号通路活性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期待开发抗结肠癌的新辅助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随机矩阵理论作为一种新的高维极限理论,是处理高维数据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高维随机矩阵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其中样本协方差矩阵和样本相关矩阵是两种流行的随机矩阵,在多元统计推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高维四元数矩阵作为特殊的随机矩阵,近年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如计算机科学、量子物理和彩色图像处理等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比较关心高维四元数随机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人食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凋亡有关。方法选取2019年1月-3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因食管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术、且黏膜切除范围超过2/3周的病人5例,术后1个月通过胃镜用活检钳夹取少许肉芽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纯化、传代,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