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际解钾微生物群及其与钾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黄淮平原典型农田土壤钾资源利用较低,土壤中钾素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现状,探讨了不同施钾方式和施钾量条件下根际解钾微生物与根际土壤中钾素利用及根系活力的关系,以期为减少化肥施用,提高钾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配施处理(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平;副区为施钾量处理(B):设不施钾(B1)、减量施钾80kg·hm-2(B2)、常规施钾120kg·hm-2(B3)、增施钾肥160kg·hm-2(B4)4个水平;副副区为小麦品种(C):西农979(C1)、豫农202(C2)。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小麦全生育期内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冬前相对较高,越冬期间处于低谷,返青后迅速增加,至拔节期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成熟时降至越冬时的水平。与单施钾肥相比,有机肥与钾肥配施处理下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提高幅度为7.59%~32.2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不施钾相比,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上升,但钾肥施用量过大时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有所减少,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1B3(有机肥+常规施钾)为最佳施肥组合。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有机肥和钾肥对根际解钾微生物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差异性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小麦全生育期内,根际解钾微生物中环状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分别占27.24%,51.07%,14.31%和7.38%;随着生育时期推进,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相对无效钾含量在冬前阶段较高,之后逐渐降低至成熟。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类根际解钾微生物均与土壤不同形态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胶质芽孢杆菌与土壤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环状芽孢杆菌与土壤速效钾呈显著相关。
  (3)与单施钾肥相比,有机肥与钾肥配施处理下小麦根系活力、干物质重、钾素积累量、钾素积累速率、钾素利用效率均明显提高;与不施钾肥相比,根系活力、干物质重、钾素积累量、钾素积累速率、钾素利用效率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但施钾量过大时则呈降低趋势,说明有机肥与钾肥配施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钾素利用,但施钾量过大时则产生不利影响;且不同品种间对根系活力、钾素积累及钾素利用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根际解钾微生物数量与根系活力间达1%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4)有机肥与钾肥配施处理下小麦产量较单施钾肥增长2.03%~2.97%,差异达5%显著性水平。与不施钾相比,常规施钾处理的产量增幅最大,为10.22%;同时,有机肥与钾肥配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直支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
  研究认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提高土壤解钾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钾素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改善生育后期根系活力,提高籽粒产量和改善品质。本研究条件下,黄淮平原高产麦田的施钟策略是有机无机肥配施,K2O施用量以120kg·hm-2为宜。
其他文献
春化发育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发育阶段,对小麦的种植区划、引种育种、产量形成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明确我国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规律,揭示不同小麦品种的发育特性和春化基因调控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首先选择来自全国不同生态区的10个代表小麦品种,采用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了各品种的春化与光周期发育基因型,强春性春播春小麦为Vrn1三个位点全显性或Vrn-A1显性,春性或弱春性秋播冬小麦为Vrn-B1显性或Vr
学位
小麦的智慧化生产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实现小麦生产精细选种、精确施肥、精准栽培、智能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大需要;同时也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投入、节本增效、增产保质,降低污染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生态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作物模型、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研究了小麦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开展了小麦生产数据的
学位
茎基腐病(Crown rot)是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并殃及穗部的严重病害,普遍发生于世界小麦产区,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生产上主要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止该病害的流行,效率低、不环保。推广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环保的防止病害流行的方法。为此,筛选抗病种质、研究茎基腐病主要病原对小麦的致病性和小麦对病原的抗病机制,将有利于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和病害防治新方法的建立。本研究以分布广、致病力强的假
学位
随着玉米(Zea mays L.)在食品、饲料和工业产品中的需求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已成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有效手段。然而在高密植条件下,植物通过多种光受体感知到红光/远红光的比值降低,从而导致避荫性综合反应和产量降低。拟南芥中的光敏色素作为红光和远红光的感受器是触发避荫性综合反应的主要受体,但光敏色素在玉米中的研究不深入。玉米PHYA和PHYB基因调控光信号和光形态建成
学位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玉米籽粒突变体是研究籽粒性状的良好材料。构建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鉴定和挖掘更多有关籽粒性状功能基因,可以丰富玉米的基因资源,为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EMS诱变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构建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并对一个籽粒大小突变体进行了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构建了一个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利用浓度为0.
学位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人类饮食提供淀粉和能量。小麦的稳产和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土壤矿质营养缺乏和各种病害的发生都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及产量。土壤中有效磷缺乏是限制小麦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深入探究小麦磷胁迫响应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小麦磷营养高效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对目标养分胁迫基因在免疫体系中的交叉作用的探索也有助于小麦抗病机制研究和新种质的创制。本研究对小麦
学位
水稻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们国家有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成为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之间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高的稻米食味品质往往较差。因此,阐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对稻米品质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粳稻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的霸王鞭1和玉稻518进行
学位
转录因子是植物发育的重要上游调控因子,通过结合在下游基因启动子区控制下游功能基因的转录,对植物表型行使调控作用。分析转录因子对表型的调控,通过提高表型观测的针对性,可有助于提高分子育种的目的性与效率。玉米生育期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吐丝期、抽穗期、散粉期的提前给玉米充足的时间完成灌浆与成熟,有利于提高产量。同时,鉴于黄淮海地区独特的玉米-小麦一年两熟耕作制度,玉米生育期的缩短也将缓解小麦的播种压
学位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引起的世界性病害,长期威胁着国内外小麦的稳定生产。而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提高抗病育种效率,亟需高效利用已克隆的重要赤霉病抗病基因并挖掘具有育种实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  近期报道的Fhb1基因对赤霉病具有较强的抗扩展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
区域尺度的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产量预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物模型能够模拟特定环境下作物的生长,已经在作物产量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由于区域尺度的模型参数获取较为困难,作物模型在区域应用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基于遥感的产量预测充分体现了遥感在空间、时间上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估产的时效性和精度。但遥感只能获取瞬时的作物信息,且估产方法没有涉及作物的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