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比喻是用一种感觉来修饰另外一种感觉的比喻用法。通感比喻在中日语言中经常用到。例如「静香」「甜甜的声音」「锐利的目光」等等。从乌尔曼到山梨正明,有很多人对通感现象进行过研究。我们从中可以了解通感转用的方向性,通感比喻转用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乌尔曼对大量的通感进行分析,提出了转用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依据人类感觉的分化度来界定的。即为:触觉<热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乌尔曼根据事实推测,位于下层(左边)的感觉更易于修饰位于上层(右边)的感觉。山梨正明分析了现代日语散文中的通感,指出了转用双方具有强弱性。转用的方向性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Shen结合心理学实验,对通感表现的适合度,提出了一般性认知制约原则。Shen把感觉分为接近可能性高的概念和接近可能性低的概念。接近可能性高的概念修饰接近可能性低的概念更为容易。触觉和味觉对于认知者来说是接近可能性高的感觉,视觉和听觉是接近可能性低的感觉。以上主要是对五感的转用的层次性的概述,通感和隐喻、换喻相结合,对其认知结构进行分析的著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认知言语学及心理学方面,对通感比喻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从隐喻方面来分析通感比喻。因此,先对隐喻的认知结构进行认识。Lakoff和Johnson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比喻学研究的重大发展。隐喻研究从「言语问题」转移到「概念问题」。从认知言语学看来,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推论的主要认知方式。隐喻是概念领域间的映射。映射是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的。结合隐喻的意象图式,对具体的通感比喻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通感比喻中的隐喻表现的特征。通感比喻的转用具有非对称性。通感比喻是利用感觉间的相似性,使一种具体的感觉投射到另一种抽象的感觉上。所以五感间的转用可以理解为感觉间的映射。映射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认识相关联的。通感比喻也可以用换喻进行分析。本文先从参照点构造来分析换喻的认知结构。Langacker指出在言语表达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参照点构造这样的心理认知过程。参照点构造即为人们在对一个目标进行描述的时候,直接对这个目标进行定位有些困难,所以就通过一个与目标相关的相对容易理解的参照点,来对目标进行描述。利用换喻的参照点构造来分析通感比喻可以得出以下特征。换喻是以一种感觉为参照,来描述另外一种感觉。参照点的选择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换喻大多是以感觉间经验的共起性和邻接性为基础。换喻也是和人们的身体感觉和经验密切相关。隐喻和换喻是人们联想展开的两种主要的方式。隐喻的相似性和换喻的邻接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共感觉比喻是依托于隐喻还是换喻,取决于分析感觉概念的层次。如果把「触觉」「视觉」「听觉」看作是相互分离的概念领域,感觉的转用则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这样就被认为是隐喻。另一方面,如果把这些感觉看作是一个高层次的未分化的领域整和体,感觉则在一个整和体内发生转用,这样就被认为是换喻。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基于相似性的「领域间的映射」,换喻的认知基础是基于邻接性的「参照点构造」。这些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经历和体验是分不开的,是带有主观性的。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把通感比喻归纳为三种形式,即为以隐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以换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以隐喻和换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