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链结构的磁流变液剪切应力模型及抛光机理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磁流变技术是结合材料属性变化控制与机械传动和机加工的新兴研究方向,利用磁流变液在外磁场下“固-液”相的迅速转变,可以执行阻尼制动、减震、材料微去除等一系列不同的机械动作,磁流变技术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间接控制磁流变液、磁流变抛光液等材料发生“流变”效应的程度,材料性质的变化相应促进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变化,因此近二十年内,成为国内外机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按照智能材料:“可以在外部特定激励条件下调整自身材料性能”的定义,磁流变液属于一种十分优秀的功能材料,因此近十几年和磁流变液磁致流变特性有关的材料宏、微观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它在机械加工、液压传动、阻尼器和制动器等工程领域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论文比较了目前国内外“连续”和“离散”两种途径,多种磁流变液宏、微观流变模型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磁流变液在外磁场激励作用下力学机理的变化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采用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模型仿真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磁流变液微观流变特性、磁性流体的成链发生基本临界条件;以Monte Carlo仿真测得磁流变液单元系统内的位形与磁矩信息,建立了磁流变液内微观磁链权重距离与宏观流变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个含有权重系数的流变剪切应力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一种新型的往复式磁流变抛光装置,以抛光液的磁致流变剪切应力为参数,建立基于Preston方程的材料去除模型。论文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根据5水平-3因子中心组分设计的试验方案参数条件,对微米量级磁流变液和纳米量级磁流体的流变特性进行了 Monte Carlo仿真,计算了颗粒的磁性能、范德华能以及空间位阻能以及在总能量中的比例,得到单元系统整体的热耦合系数计算值,仿真结果证实了热耦合系数描述磁流变液系统团聚特性的有效性。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以热耦合系数为响应值,分析了磁流变液性能参数变化对颗粒团聚影响的贡献度,并由线性回归得到热耦合系数与这些参数的拟合表达式,并由响应面分析的优化参数结果,得到磁性流体中,颗粒团聚成链的极限粒径。研究发现:在纳米级磁流体中,对热耦合系数的影响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颗粒平均粒径、颗粒体积百分比和外磁场强度。基于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推导“离散”模式的磁链相邻颗粒间作用力表达式,分析了标准单链微观剪应力模型在磁性颗粒体积浓度增大时的计算误差来源;结合Monte Carlo方法仿真计算得到的单元子系统内磁性颗粒位形坐标信息,提出一种新的含有距离权重因子的单链剪应力微观模型,模型提出有效磁链的概念,结合距离权重系数来评价磁链间作用效果和磁链局部磁场作用区域的重叠;为更准确评估外磁场对流变效应的影响,模型中按Frohlich-Kennelly模型考虑磁流变液内颗粒的非线性磁化过程,提出使用B-H实验数据拟合磁性颗粒的磁化饱和强度,描述磁化饱和条件下的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通过对自行制备38.7vol.%水基磁流变液、三种商用合成油基磁流变液(33.58vol.%~44.79vol.%,LORD(?)),在 MCR301 流变仪(Anton Paar,Austria)上进行流变实验获得剪切应力τ关于外磁场强度H的实验数据,验证了距离权重剪应力模型相比于标准单链模型,更适合于在高体积浓度条件下描述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采用一种新型的往复式磁流变抛光加工试验装置,通过制备水基磁流变抛光液对直径28mm的普通硅酸盐磨砂玻璃平面工件进行磁流变抛光加工,针对抛光工作区磁流变液不同的液槽平动与工件旋转速度比值条件对抛光质量产生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中的Multibody Toolbox建立运动仿真模型,根据不同工件转动和液槽平动速度分量计算值和颗粒在工件表面运动轨迹的计算结果,提出了抛光加工中应尽量使得复合运动的两个分速度数值互质的结论。分别以法向压力和流变剪切应力为参数,基于Preston方程形式,建立往复式磁流变抛光装置的材料去除数学模型,其中流变剪切应力按权重流变模型计算。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抛光区磁场强度数据难以测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编写APDL命令流,建立参数化的二维对称模型,采用不同加工间距和外加磁场强度等参数条件下的表面磁场强度仿真数据获得工件表面磁化压力数值;基于粗糙度仪测量数据散乱点的样条拟合曲面云图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证实模型去除率变化趋势接近于实验数据,且观察到工件中心位置到工件边缘,材料去除率整体呈线性增加趋势。
其他文献
中高温压力容器用钢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需求量正在不断的上升。12Cr2Mo1钢是一种典型的中高温容器钢。采用12Cr2Mo1钢制造的容器配件,除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焊接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和高温持久强度,确保长期服役的安全性。12Cr2Mo1钢板的生产工艺为常规热轧+正火+高温回火。针对生产工序长导致的效率低和成本高的实际问题,南
铁电/半导体异质结在光伏、储能、信息存储等下一代新型多功能器件中均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非破坏性的、快速的数据读写、高存储密度、低能耗以及高的循环次数、稳定性的铁电阻变存储器备受关注。目前普遍认为铁电/半导体异质结中的阻变行为是基于铁电极化对耗尽层宽度、势垒高度等异质结界面属性的调控实现的。但是在异质结界面附近,由于铁电极化的不连续、晶格失配、缺陷富集等多种因素
7X50型超高强铝合金固溶淬火并时效处理后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韧性好、耐腐蚀等优点,常以大截面尺寸产品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武器装备等领域作为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广泛使用。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所用结构件逐渐向大型化、整体化方向发展,产品的截面尺寸不断增加。由于该合金优异的综合性能与其析出特点密不可分,而固溶处理后的淬火冷却过程直接影响合金的析出特点,因此该过程是决定7X50型铝合金大截面尺寸产品性能的
在镁合金结构(零)件的使用过程中,表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腐蚀、磨损等局部损伤,严重影响了其性能和使用寿命。堆焊作为一种表面熔覆技术,可对受损的镁合金装备进行有效且快速的修复,对于缩短维修周期、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镁合金堆焊后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通常不够理想,严重制约了镁合金堆焊技术的发展。除堆焊以外,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镁合金进行对焊等焊接生产。作为焊接填充材料,
镍基时效强化型GH4202合金系制造新型大推力液氧煤油高压补燃火箭发动机的重要金属材料。为实现减重、增推、提高稳定性,采用机械钻孔+轧制工艺生产的外径/内径比为1.13的薄壁GH4202合金无缝钢管,满足了发动机设计定型和试车的需要。但该工艺金属利用率低,批量小,成为该型发动机生产的瓶颈,其原因在于国内在镍基时效强化型高温合金荒管的挤压成形及微观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以GH4202合金为研究
随着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生物工程技术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特征尺寸在微米级到毫米级、采用多种材料、且具有一定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的精密三维微小零件的需求日益迫切。微小零件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微机械加工技术,而微机械加工中所涉及到微刀具、微磨具和微细工具电极的尺寸一般都在1mm以下,且尺寸越小制备难度越大。因此微刀具、微磨具和微细工具电极的成功制备是微机械加工技术实现微小零件及微槽、微孔等微结构加工的至
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动力失稳灾害,其具体表现为围岩突发猛烈弹射或抛掷到开挖空间,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由于岩爆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岩爆的预测与预警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实践要求。因此,开展岩爆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的物理效应实验研究,获取不同条件下岩爆过程声发射-红外辐射特征、规律与机制,为岩爆预警与防控奠定实验和理论
稀土发光材料因其优点显著,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光源照明、电视机显色材料、农用光转换材料、X射线荧光粉、发光涂料及发光油墨等。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且品种多样,但应用技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口以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进口则以半成品以及高技术产品为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受制备方法的影响较大,因此改进荧光粉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选择合
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熔点高、硬度高、热力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等一系列优点,它不仅保留了金属基体的电磁特性,又克服了金属基体熔点、沸点低的缺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耐高温、耐摩擦、耐化学腐蚀等领域。然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单独使用时通常具有脆性大、易出现裂纹等不足,并且其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金属材料中时,金属相和碳化物陶瓷相间润湿性较差。为了克服碳化物在使用中遇到的难题,本论文采用NbC作为陶瓷相,以低熔点金属(
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器件的高集成及尺度小型化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低维材料随着维度的降低,展现出了许多新颖的物理性质,并在微纳米尺度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电子器件的工作中,能量消耗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转化为热,这也使热输运性能成为影响电子器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且在热电器件中,热电材料的热输运性质是决定其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维结构和材料中的热输运研究是一个极具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