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论》中发热证治内容甚为丰富,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后作出比较联系,在方证上延伸,通过证候鉴别去理解病机,讨论不同病位所表达人身气血失常情况;从方中用药加减及异同尝试讨论仲景所用方剂如何对应病机,分析张仲景用方目的。仲景博采众方为用,但古方亦为人创,不同后世或今人临证时组合,虽然法度严谨,却非度身定造,所以仲景用时有“主之”、“宜”、“可与”、“与”等字眼,说明仲景虽用是方,但在其心目中并非法法完善,所以后人应透过经方方证背后病机变化,学习应用仲景类方及加减背后道理,用而知其所以然。基于太阳病篇已包含张仲景辨治发热多数原则,本文探讨篇中有关发热辨治条文,尝试联系独立方证所表达的理法方药内容,去讨论证与证及方与方之间差异,尝试从辨治整体过程,理解仲景辨证时如何认识人身,用药时如何变法加减,理解张仲景如何用药不多却能准确针对病机作调整,掌握张仲景治不同发热方药之主轴如何确定、旁枝如何加减。方法本文先简述临床上发热定义及与外感病关系,发热除自觉以外,亦可为外人触之见热,即使查体温正常,病者亦可觉发热。外感病因于外,发热由于正邪相争,乃标志正气水平重要一环。试探张仲景认识发热,应从主观感觉作描述,并且根据病位分别其独特性。通过梳理太阳病篇中有关发热条文,篇中主要发热多属三阳,以血脉不利为主因。主要发热形式包括:发热恶寒、潮热(不恶寒)、往来寒热、身热不去(烦热)、热不甚而渴及无大热,其中证治即使未深入剖析,亦可见有大概用方规律。方证部份以主要类方划分,并按病机相关及条文中证候相似者顺序讨论,包括:在表属太阳病之桂枝类方、麻黄类方;在表肌腠热盛之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热见于表但属阳虚之四逆汤及干姜附子汤:小汗法三方及小青龙汤;热入于里之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丸)、十枣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枢机不利之柴胡类方;有所郁阻之栀子类方、瓜蒂散及五苓散等。并对上述方证提及到的主要治法禁忌略探,以加深认识仲景治热原则。结果篇中发热辨治规律,在辨证上,发热形式很大程度反映病势发展,而局部证候存在及其发展先后可鉴别病因,补充病机完整性。治法上,把握发热形式即病势为前题,般以苦味为主法,并随三焦、表里于大法下加减。病在太阳以苦通辛散;在阳明以大黄芒硝随邪结配伍不同攻邪药物;在少阳以柴胡、黄芩随枢机不利原因配伍不同药物以推动气机。另外白虎汤证、栀子类方证、五苓散证、瓜蒂散证皆属气机壅阻各随证宣通,而与三阳主方之法略异,简略而言体现仲景对外感杂病与气血关系之异同。结论篇中发热可为主证或为兼证,虽有病位、病性之别,但临床始终以四诊合参,详守病机为前题,治法规律应于整体病机下作为局部指导理解。
其他文献
高校软件学院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实践性偏弱、项目实训中文档过多、项目与软件工程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关联不足等问题,探索极限编程理论在项目驱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
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培养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已刻不容缓。针对目前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系统性有待提高、实操教学手段有待多样化、自动编
宋代三苏的史论是三苏史学的重心所在,其中以苏洵的经史观、苏轼的正统论和苏辙评论《史记》最为著名。三苏的人物史论雄辩恣肆,不落窠臼,借古讽今,各有千秋。文章着重例谈如
人体器官类俗语是汉语俗语的一大类别,其中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人体隐喻的形式来实现的。从语义表达上,这类俗语有单义类和双层意义类,它们通过多种隐
<正>江苏省于2011年6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同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海南裸花紫珠中毛蕊花糖苷和木犀草苷含量变化,为裸花紫珠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毛蕊花糖苷和木犀草苷含量,通过方差分析等方法比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现代与传统,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透析室5年间具有较完整病历资料的死亡患者93例,其中符合猝死标准的有25例。对比分析猝死患者(猝死组)和其他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三种方式在预防老年患者全麻插管反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插管手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的老年患者(65~85岁)120例,随机分为环甲膜穿
韩国语词汇中大量汉字词 ,给韩国学生学习既带来方便 ,又带来障碍 ,其原因在于汉语词汇和韩国语汉字词中 ,虽存在大量“同形异义”、“同形同义”词 ,但其用法、意义及感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