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政治的研究,主要指向的是乡镇基层政权和村级自治机构的行为、制度、结构以及它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和社会环境中的结构地位与制度关联等多方面。正是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它的乡土情怀,决定了乡村治理组织的特定角色和使命,它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代言人,是上层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维护者。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模式,对乡村治理系统进行解析,虽然对于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国家”和“社会”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实现,有很大益处,但是还无法从深层次探解滞缓乡村治理走向善治的根源。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时刻,探根求源,解析问题的症结,是当务之急。
乡村治理系统作为链接国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必然承担着信息流转的中介角色。国家通过乡村治理组织的信息反馈了解基层现状及民情;民众也通过治理系统的信息传递知晓国家的目标导向(当然也有其他的信息传播渠道,而这里主要限于政治传播的层面)。但是,信息在到达受众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事情,改变了原始信息;有些是人为因素使然,而有些则是新闻生产过程的客观结果。这样一来,信息本来的意义与它施加于受众的影响就改变了。无论是传统的乡村社会,还是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乡政村治”时期,以及当前的乡村治理过程中,信息传播路径上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境,导致“上通下达”不畅,传播的信息“流失”或“缩水”,政府与民众所既有的信息呈不均衡、不对称分布,进而致使乡村治理遭遇种种难题,甚至影响到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常和有效运作。
乡村治理下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遭遇,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实表象追溯问题的本源,才能为改良现状,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奠定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对信息传递的整个过程及路径进行剖析,有利于了解乡村治理系统产生问题的症结,进而为开辟新的发展思路提供基石。深度解析,得出的结论是:制度建设缺乏是根本,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是关键,以及信息传者与受者素质的低下等综合因素所使然。因此,弥补当前乡村治理系统中的相关缺漏,完善基本的建设和举措,是发展和谐、体现民生的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