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域应力/应变分析的粗/细晶层状纯钛板变形行为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材料一直是工程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高强度与高塑性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研究者们奋力追求的目标。金属发展的瓶颈在于较低的比强度以及强度和塑性的倒置关系。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改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为合金化。但该方法依赖于资源,且成分复杂,较难循环利用,不利于金属的可持续发展。晶体中的缺陷(如位错、空位、晶界等)有望代替合金元素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但晶体缺陷稳定性差,很难调控。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层状构型化设计具有调控缺陷分布的潜力,有望解决强度和塑性的倒置问题。因此,急需设计并制备具有层状结构的模型材料对层状材料的变形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本文将设计并制备层状模型材料,旨在排除组元层间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的差异等影响,仅研究组元层的屈服强度差异对层状材料力学性能以及变形机制的影响。本文将利用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对材料内局域应力/应变的分布与演化、不同类型的位错的开动与演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建立局域应力/应变与位错组态演化的关联效应,进而揭示层状材料变形机制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响应关系。通过对叠制的钛板进行热压的方法制备出了粗、细晶呈层状分布的粗/细晶层状纯钛板,并利用相同的制备工艺制备了对比体系,即仅由粗晶层组成的粗晶层状纯钛板和仅由细晶层组成的细晶层状纯钛板。粗/细晶层状纯钛板满足了上面提到的研究内容对模型材料的所有要求,且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力学性能。该材料仅用少量的细晶就达到了全细晶层状纯钛板的屈服强度,并获得了高于细晶层状纯钛板的均匀延伸率和断裂延伸率。其中断裂延伸率非常接近粗晶层状纯钛板。因此,粗/细晶层状纯钛板获得了强度和塑性的协同提升。层状纯钛板中单层层厚方向仅有1-2个晶粒,因此在研究层状纯钛板的变形机制过程中对单个晶粒的变形行为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且为了揭示粗/细晶层状纯钛板的强化机制,对变形早期的变形行为的探究是必要的。目前在原位加载状态下分析晶粒的滑移系开动的方法主要有同步辐射三维X射线衍射、原位透射以及同步辐射白光劳厄微衍射。第一种方法可通过单个晶粒的平均信息预测该晶粒内所开动的主要的滑移系,无法获得百微米以下尺度的晶粒内部的信息。第二种方法虽然可以直接观测到位错,但样品小,变形行为可能具有尺寸效应。通过同步辐射白光劳厄微衍射的方法可以同时获得晶格应变/应力、晶体取向以及位错密度等信息。目前基于白光劳厄微衍射的方法可以对微米级晶粒内部的滑移系开动进行预测,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单滑移系以及刃型位错。若出现多滑移与螺位错,预测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本文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来预测滑移系的开动。该方法通过对晶粒中不同位置、不同滑移系的分切应力分布与演化以及不同拉伸应力状态下取向差和晶向的旋转角的分布与演化,对晶粒内部不同位置所开动的滑移系进行判断。粗/细晶层状纯钛板的屈服强度既不满足Hall-Petch关系,也不满足混合定律。基于白光劳厄微衍射的结果以及TEM对位错组态演化的分析,发现粗晶层强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晶层的限制作用以及晶粒取向与层状构型的几何关系导致了<a>位错在层界面的塞积。这种限制作用增加了粗晶中开动<c+a>位错的必要性,以协调局部变形。而该滑移系的临界分切应力要远高于<a>位错,从而使得粗晶得以强化。并通过分析,排除了晶粒取向、晶粒间相互作用、晶粒尺寸分布对力学性能影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该材料塑性变形阶段的局域应变演化的分析可知,粗/细晶层状纯钛与对比体系相比,应变局域化程度在变形早期是最严重的。然而由于应变转移行为使得应变局域化得到了有效调控,这与变形早期的变形机制和粗/细晶层的加工硬化能力的差异密切相关。通过TEM分析了不同拉伸应变量下三个体系层界面附近区域与层内部区域位错组态演化的区别,揭示了三个体系加工硬化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基于对局域应力/应变与位错开动及演化间响应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组元层屈服强度对层状材料变形机制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层状材料的设计,特别是对于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其他文献
自2017年“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以来,大数据与传统政务服务的融合实现了数据价值的涌现,有效满足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需求,但也为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与能力的不足促使政府在政务服务供给中广泛引入互联网企业,以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实现大数据对政务服务的赋能作用。达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合作治理”,即政企以开放共享、平等互利为理念,通过资源、技术和能力的有效整合,实现政务服务数据价值共创共享的
学位
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介于太赫兹和可见光波段之间的电磁波,通常包括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区域,分别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与工作在其他波段的器件相比,红外光学器件在军事、生物医学、农业环境、航空航天上有丰富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红外光学系统需要组合多个器件,且系统中的结构是分立的,功能是特定的。这类器件存在结构复杂、灵活性小、尺寸大等诸多问题。超材料的出现从根本上开辟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机制。针对不同的
学位
电致变色是一种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光学性质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其中无机电致变色器件因制备工艺简单、循环稳定性好和耐候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无机变色器件分为五层结构:透明导电层、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电解质层、阳极电致变色材料、透明导电层;其中电解质作为离子储存和传输层在器件的变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无机电致变色器件中使用最多是基于H+和Li+的电解质。但是,在变色过程中H+会侵蚀变色薄膜,
学位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AI)的重要应用成果,激光雷达(Lidar)是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机械式Lidar,MEMS扫描式Lidar具有小型化、易集成等优点。但是,MEMS Lidar在应用中也显现了一些困难,如扫描角小、分辨率低、降雨环境的成像质量差、测距范围小等。MEMS阵列是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选项之一,相对于单镜,MEMS阵列在控制光束、激光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效果更佳。因此
学位
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利用可持续能源应对淡水资源不足这一挑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用于海水蒸发以获得淡水展现出了可观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实际应用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已报道的光热材料往往成本高、合成复杂、蒸水性能不足,急需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光热转换材料;(2)尽管研制的光热蒸发器在去离子水中表现良好,实际应用到海
学位
未来电力系统将是以可再生能源电源为主力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而风能和太阳能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能源形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新型电力系统特指以风电和光伏电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电源的电力系统。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以随机性和间歇性为基本特征的不可控性。随着风电和光伏在电网中占比的逐渐增高,现代电网正在用越来越多的不可控电源平衡随机性负荷。新型电力系统将面临严峻的功率平衡问题。因
学位
新一代半导体材料SiC具有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高导热系数和高饱和电子迁移速率等优良电子特性。与传统Si基芯片相比,SiC基芯片可以降低器件能量损失,缩小器件尺寸,还可以满足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对高温、高压和高频等恶劣条件的新要求。因此,SiC在5G通讯、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SiC较为苛刻的抛光效率和抛光质量要求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传统的化学机
学位
在微流控领域,颗粒分离技术在解决需要重要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提取有潜力的藻种细胞以解决能源危机、筛选尺寸确定的氧化石墨烯小球以开发高性能的电子器件,分离病变细胞以进行疾病诊断等。在实际情况中,样本的状态是复杂多样的,如目标藻类细胞与其它藻类细胞共同生存,并且容易发生粘连和聚集;氧化石墨烯小球尺寸多样,并且其它参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灵活可靠的分离技术去解决上述的难题。在用于分离技术开发的
学位
海上仪器长期工作在海水中或是有盐分的潮湿环境中,其表面的防护层极易被锈蚀并有微生物附着,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甚至被损坏。因此海上仪器表面需定期清洗,传统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清洗,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激光清洗(Laser cleaning)是一种无污染、高效、高质量的先进清洗技术,特别适合用于海上仪器表面的清洗。但目前激光清洗通常采用红外激光,清洗主要依赖光热效应,如果表面注入的激光能量较大时,易使基体表面
学位
波浪荷载是影响海洋结构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浮式结构物,波漂移力等波浪荷载会对浮式结构物的系泊系统产生破坏,进而影响其定位能力和安全性。传统防护思路是通过增加系泊系统的数量或结构强度以提高安全系数,但是该方法推高了装备制造成本,同时结构物依然处在复杂波浪环境的事实并没有改变。近年来,隐形技术被引入到波浪领域,为波浪中的结构物防护提供了新思路。该技术从波浪操控角度入手,通过彻底改善结构物所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