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演出形态演变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戏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至元杂剧,已经成为较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1]元杂剧吸收了多种歌唱形式的特色,“以歌舞演故事”,在元代盛极一时,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杂剧作家和大量的杂剧作品,其演出在勾栏瓦肆、酒楼茶肆、寺庙以及路边(称“打野呵”)随处可见。入明以后,元杂剧经历了由平民化向贵族化再向文人化的转折,其演出场所逐渐由民间转入庙堂,演出形态也相应变化。但明中叶以后,元杂剧的演出已经鲜少再见,其演出形态的演变只能从文字资料和戏曲文物中去探寻。今可知元人杂剧作品共计737种(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但多数没有存本,是依据戏曲目录著作载录的。元杂剧现存162种,除《元刊杂剧三十种》并《王粲登楼》一剧共计31种确为元刊作品外,其余131种皆为明刊本。明人所保留之元杂剧,并非依原样所存,大多依照元杂剧在明代存留、演出、变化的实际,加入自己的改编,其从文本面貌上来看,与元元杂剧元刊本区别甚远。若将元杂剧明刊本归类分析,则不难看出其相对于元刊本,经历了一系列有规律的演变,这种文本上的变化,不仅是明人改编的结果,极有可能暗含着元杂剧在元、明两代演出实际演变的细微痕迹。本文主要围绕“杂剧的产生及元杂剧元明刊本叙录”、“元杂剧元明刊本‘念’之对比”、“元杂剧元明刊本‘唱’之对比”三个问题具体行文。分别对现存元杂剧元、明刊本作一文本比勘分析,从元杂剧剧本宾白、曲词两大因素的变化中,探究元杂剧这一古老的戏剧形式在元、明两代的发展中,其舞台演出实际的变化。
其他文献
徐红兵 宇鸿滨,江西抚州人,1966年出生于景德镇。毕业于职大美术系。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美术,跟随其父徐有为主攻花鸟、草虫。其人物山水画颇具特色,在学习前人绘画
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首长正病危。老首长找来了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
清代史学名家章学诚曾说:“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学术传衍与师承接受是密不可分的。诗学思想的传承与创辟也不能例外。诗论家以其深厚之学养和卓越之见识,建立起自
2007年7月13日,柳州市农机局在柳江县成团镇白露村举行“千村两机”工程水稻联合收割机下乡机收启动仪式,自治区农机局局长谈爱和、副局长李文科以及柳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福
说到生命起源你会想到什么?女娲造人的神话还是“原始汤”理论?好像都有点神秘而遥远……其实,在咖啡店、干洗店等地方,有一种东西,就跟生命起源有关系。它就是超临界二氧化
为提高全区各级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公文写作、通讯报道、信息宣传和摄影技术水平,广西农机安全监理总站于9月13日至14日在南宁举办全区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公文写作和宣传报道培训
《文选》钱氏学暨"钱学"的研究方法是"连类举似"。连类举似法可视为博喻的一种发展。钱锺书运用这个方法对《文选》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是对传统札记写法的突破和发展,对读者
汪向军 笔名一丁1969年出生于江西鄱阳,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市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粤东分院院士,中国国画院景德镇分院院士,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鄱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近几年来,崇左市广大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具的热情高涨,建市4年来农民新购置农机具的总量超过了原南宁地区12个县(市)的总和。这归功于崇左市农机局科学的工作布局和切实可行的宣传
随着现代仪器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超疏水材料的认识逐渐深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虽然目前制备超疏水涂层的方法有几十种,但没有一种超疏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