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过一次明显的变化:即由1986—1992年的先锋叙事转变为1992—1995年之后的现实叙事和民间叙事。伴随着这个转变,余华从热衷于玄幻缥缈的“怎么写”过渡到沉稳扎实的“写什么”,他的笔触集中投射到关注人生、关注生存、关注命运的领域,投射到民间中国的命运叙事,产生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堪称经典的优秀之作。从意蕴和思想指向上来看,他的小说凸现了生命与命运的鲜明主题。本文通过对荒诞、欲望、暴力、隐秘、偶然、梦幻、孤独和死亡这八个内涵的逐一分析,揭开余华小说命运主题的面纱。随着余华对命运主题书写的不断深入,他渐渐发现仅仅指出命运的强大,告诉读者世界是什么样的,并不能使小说达到真正的精神高度。只有找到改变世界、抗争命运的方法,才能实现对芸芸众生的生存救赎,才是最有意义的文化使命。于是,他开始从呈现命运向反思命运、从解构命运向建构生命转变。余华在小说中尝试着从生命的不同角度来抗争命运:《在细雨中呼喊》拉开了个体生命向命运宣战的序幕;《活着》是用“活着”这种生命的韧性来默默承受命运的重压和不幸;《许三观卖血记》是用出卖生命的资源“血”这种无私奉献和勇敢达观来渡过命运带给他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兄弟》则是用真挚的关爱构筑起与命运搏斗的巨大堡垒。虽然这四部小说中,生命对命运抗争的力度还很有限,未能真正改变个体不幸的人生,但是每一次尝试都是余华潜心思考的结晶。他让我们看到生命在抗争命运的过程中彰显出了无穷的力量。余华书写生命与命运抗争的实质是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激发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绝对地服从命运的安排并不是生命存在的本意。生命应该去改变不利的一切,为自己建立最适合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抗争才是正确的选择。即使我们目前仍然无法与命运进行势均力敌的抗衡,我们也不能对命运盲目地听之任之,被动地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各种办法积极地面对命运的各种挑战。可以说,余华最终寻求到了一条人类超越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生命的抗争,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其他文献
谚语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单位。它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体现了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
新政治经济学是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来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它突破了凯恩斯以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窠
研究中国社会的哲学问题应该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应该在密切关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背景下展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当代中国哲
<正>古汉语中的"大限"意指死亡这一自然现 象,即肉体与思想的终结。然而正如汉语中许多 词汇,"限"(boundary)的概念有多重含义:一方 面,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结束"、"停止
<正> 三 西王母:从超自然的存在到宗教偶像 前面未能解答的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即:图像的情结为何集中于发展中的西王母这一主题?各种观念和主题的融合(比如女仙和昆仑神话的合
十六大强调,要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支持政府更好地开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中之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进行了介绍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动机、资料的分类整理与现状研究、研究范围与研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等)的大量普及,移动商务应运而生,并已成为传统电子商务新的发展方向。而支付作为商务活动中的
家庭教育,对人产生的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父母
传统手工艺在我国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而到了近代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总体的发展趋势却是渐渐走向低迷、衰弱。本文主要以漆艺发展为例,分析漆艺乃至手工艺发展走向衰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