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ai19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Derham G.J与Thomas A.G.、加藤道越、周福霖以及吴波等学者或学术团队进行了隔震橡胶支座的耐火试验,考察了支座火灾下温度变化、燃烧、持荷以及火灾后力学性能、破坏等情况,试验涉及支座类型和型号不一,且受火条件存差别较大,各试验可比性小,而代价大、费用高,故支座耐火性能的数值模拟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但是,支座常用橡胶力学性能温度相关性方面的试验研究缺乏,支座耐火性能的数值模拟因缺少与温度相关的橡胶本构模型而相对落后。针对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实际用天然橡胶(NR)与丁苯橡胶(SBR)材料开展了热物理性能试验研究。采用HotDisk热常数分析试验测定了材料高温下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率以及比热;采用TGA热重分析试验测定了材料质量百分率随温度变化曲线,比较了两种胶料的热稳定性;考察了经不同温度加热冷却后橡胶的宏观及微观(SEM)形貌变化,为其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变化提供了表象学解释。对SBR及NR橡胶进行了不同速率(500mm/min、50mm/min及20mm/min)的高温后单轴拉伸试验;对NR橡胶进行了高温后剪切破坏试验和循环剪切试验;对NR橡胶进行了高温后单轴压缩试验。考察了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材料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100%定伸强度、200%定伸强度、300%定伸强度、剪切强度、最大剪应变、等效阻尼比、等效刚度等)与历经温度的关系,所得各项试验应力-应变曲线作为提出橡胶常温及高温后本构模型的基本依据。基于NR橡胶常温及高温后各项力学性能试验,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识别了各超弹性材料模型(Polynomial、Neo-Hookea、Ogden、Yeoh及HyperFoam)的材料常数,对比了各模型拟合精度。采用上述材料模型(及常数)建立了高温后单轴拉伸及四板剪切的数值模型,将ANSYS分析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曲线对比,给出了适用于分析支座高温后力学性能的橡胶超弹性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取值。基于ANSYS建立了支座四面受火瞬态传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与吴波课题组GZP600支座试验升温曲线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对海达橡塑有限公司生产的LNR600支座受火1.Oh时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将其温度分布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引入NR橡胶高温后本构模型,建立了LNR600支座受火1.0h后剩余力学性能分析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支座受火前后竖向压缩刚度和水平等效刚度的变化。结合支座火灾下温度场分析及火灾后剩余力学性能分析的数值模拟,进行了支座耐火性能的参数化分析,分析了海达LNR系列天然橡胶支座竖向压缩刚度及水平等效刚度变化与受火时间及支座有效直径的关系。
其他文献
焊接空心球节点以其构造简单、连接方便、不产生节点偏心等优点而成为网架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节点形式。近年来,为了满足空间网架结构大跨度的需求,超大直径的焊接空心
本文从整个空间张弦结构体系入手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首先介绍了张弦结构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取得的研
近年来,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迅速,凭借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结构加固或新建结构中。碳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有较好的力电感知特性,即碳纤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是我国引进的国外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它的墙体是该住宅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同时也起着维护作用。墙体是由墙体立柱(一般为冷弯
软岩巷道支护是当今世界地下工程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技术问题,高应力区软岩巷道支护是一个重要分支,而目前对高应力区软岩这一分支专门进行的研究较少,造成大量工程失败。对高应
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薄膜反射面结构以其具有质量超轻、收拢体积小、易于折叠和展开等特点得到了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应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现阶段,对薄膜反射
筒形交叉环管-索网幕墙主要由交叉环管骨架和马鞍形单层索网组成。8个椭圆形环管以与地面呈一定角度放置,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形成56个区格,作为幕墙支承骨架;幕墙索网被骨架环管
钢筋混凝土是土木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工程材料,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钢筋连接问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了三种钢筋搭接方式:绑扎搭接、焊接和机
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是桩筏基础设计的理论依据。为了提高桩筏基础设计的合理性,降低基础工程造价,结合桩筏基础设计规范和工程实际,在理论分析桩土相互作用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桩土
本文对高性能混凝土在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试验研究和分析。并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现浇和预制混凝土浇筑工艺进行了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