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Cold Images in Robert Frost's Dark Poems from the hPerspective of Jacques Lacan'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现代派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中含有大量冷色意象,并寓有深意。本文运用雅克·拉康的三境界说,以树林、雪、泉水三类冷色意象意象为切入点,解读弗氏黑暗诗歌中的内涵。
  后结构主义心理学家拉康认为,从婴儿期的镜像阶段开始,人便通过想象将自己误认为一个理想的镜像;而要想在象征界中获得主体性,人必须克服俄狄浦斯情节,接受象征性的阉割,这导致了人类进一步的异化与缺失;此后,人类对圆满的心理需求只能通过不断构建幻象与抓住小他者来获得片刻满足。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冷色意象恰当地再现了这种困境。论文的第一章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三类冷色意象-树林、雪和泉水-进行了梳理归纳和简单分析,接下来的第二、三、四章则运用拉康的三境界说来分别解读以上每一类冷色意象中蕴含的深意。从其诗歌中的冷色意象,看到三种不同的意象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心理:冷色意象“孩童退避进黑暗树林”象征诗人通过构建无忧无虑的生活来获得短暂的圆满幻觉,这种幻觉给人带来快感的同时,也提醒着诗人与读者:真正的圆满永远不可抵达。同时,幻觉被现实打破,诗中的主人公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冷色意象“冰天雪地”象征诗人决意“朝向大地”,归从象征界的种种现实,但是自我被揭示为空无;此外,面对缺失与空无,诗人拒绝构建崇高,而是寄希望于“不断追寻”,通过描绘自然界中一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如“深藏起来的清泉”、“半掩半明的月亮”和“早春枝头的嫩芽”等喻指永不可到达的圆满,以此获得部分的快感。
  笔者发现,从“退避到树林”中的幻境中得到快乐,到幻境破灭后的直面现实……“在冰天雪地中行走”;从发现自我的缺失与空无,到寄希望于“不断追寻”……借助诗歌中的隐喻来最大限度地靠近圆满。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三类冷色意象分别代表了人对真实界的“永恒的追求”,这便是弗罗斯特黑暗诗歌的丰富内核。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以勒弗维尔的操纵理论为框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比较分析《简·爱》的两个中译本,探究导致译本差异的深层原因,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特点和实质。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勒弗维尔将翻译活动纳入了文化系统研究。他的“三要素”理论,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对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产生了很大
学位
期刊
期刊
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而语言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因此不同的翻译文本有其不同的语言特色。  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翻译更有其不同的标准。接受理论很明确地告诉成人译者: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儿童读者为中心,以儿童语言标准为参照,选择适合儿童阅读并为儿童所喜爱的语言,充分强调儿童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包括其教育背景知识、道德水平、审美品位、语言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接受能力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