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的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来源 :安徽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anw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友》画报是一本综合性的画报,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良友》画报诞生到第一次被迫停刊的这段时间,正是民国中期的“黄金十年”。由于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使中国服饰产生了特殊的服饰样式,比如旗袍,就是典型的中西服饰文化结合的产物,这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中西方文化在女性服饰变革背后的交融与碰撞。而研究《良友》画报中的女性服饰的特点,揭示其所体现的民国服饰文化变革的原因,对于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西文化碰撞、冲突的过程中,如何既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粹,又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使本民族文化能够处于领导、统治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1926-1937年《良友》画报的内容入手,研究了当时上海女性服饰的变革,揭示服饰变革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交流。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良友》画报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良友》画报的女性服饰图片。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运用描述研究法,综合叙述了《良友》画报的产生与发展,结合《良友》画报研究了民国女性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良友》画报上刊载的女性服饰图片,具体研究了1926-1937年上海女性服饰流行的主要样式,每种服饰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形成女性服饰的时代特色,由此可总结出1926-1937年上海女性服饰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分析了影响民国女性服饰文化变化的因素,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且影响继续加深,这也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开放,导致其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产生了变化,使得中国女性服饰的风格越来越开放。运用定性分析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分析1926-1937年中国女性服饰变革背后的文化动因。第四章总结了启示与意义,对中国现代女性服饰发展的展望。在1926-1937年上海女性服饰中能清楚的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所以在这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会存在更多的文化碰撞。通过研究《良友》画报中刊登的女性服饰图片,总结出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特征,而这种服饰变革特征是受社会文化、经济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体现,通过对民国女性服饰文化的研究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冲突,总结出对当今社会女性服饰发展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文化大融合的世界环境中,中国服饰的民族特色逐渐弱化。希望通过借鉴民国时期旗袍发展的历程,中国女性服饰能在迎合世界审美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
其他文献
蜀绣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巴蜀文明的见证,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蜀绣这一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世界各国建设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和平与发展
《边区群众报》是1940年3月25日,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刊的,它是在党中央、西北局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办给陕甘宁边区区乡干部和广大群众看的通俗报纸。它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
支饮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种,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武维屏教授擅用桑苏桂苓汤加减治疗支饮。临床中,先抓主症而定支饮之病,治宜桑苏桂苓汤加减。强调认识疾病之轻重缓急,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新兴群体,相关的管理工作和该群体冲突治理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现如今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冲突的治理体系如何,在现有治理体系中又当如何回应这个“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构成了本文的问题意识。本文以个案切入,分析总结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冲突的具体形态与发生机理,探寻现有治理体系的运作方式,并在现有治理体系的基础之上,探求其治理体系优化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本文探讨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对PBL教学方法的态度。研究发现,PBL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大部分学生对PBL
文章首先分析了C/S和B/S两种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
标杆分析作为一种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已在多个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优化模型的直接应用,已产生如随机前沿面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一些标杆
在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对缓解该地区农业用水压力有重大意义。为筛选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旱作冬小麦品种,探索配套的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