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立即”、“立马”和“立刻”的语法化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tz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时角度用语法化理论探讨了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立即”、“立马”和“立刻”的语法化过程。本文首先具体描述了“立即”、“立马”和“立刻”的演化和形成过程,通过考察相关历史文献,作者发现时间副词“立即”,“立马”和“立刻”并不是古已有之:“立即”是由最初的动词“立”和动词“即”各自虚化为时间副词之后通过同义连用形成的;“立马”最早作为动宾短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意思是“停马,驻马”。到了隋唐时期,“立马”开始用作固定短语并开始和其他动词连用。同一时期,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动词“立”和名词“马”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在连动结构的作用下,“立马”逐渐虚化成了时间副词;“刻”字最初也是用作动词,其义为“雕刻”。西周时期,人们规定一昼夜为一百刻,由此,“刻”字多了一个表时间的功能。到了汉朝时期,“刻”字开始和数字连用来表示具体的时间,比如“五刻”、“十刻”等。到了晋代,“刻”字开始和表短时的汉字结合成词,以表示抽象的短时时间段,如“顷刻”、“晷刻”。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时间副词“立刻”形成于明朝时期。本文还分析并总结了这三者在语法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自的特点及共同点,并使用相关的语法化机制来解释三者的演变过程。在时间副词“立”,“即”和“立马”形成之前,它们各自都经历了与其他动词连用形成连动结构的阶段,而“立刻”一词在形成之时曾用作时间名词,后来与动词连用的情况下逐渐虚化为时间副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立即”、“立马”和“立刻”的语法化过程中,隐喻机制在三者语义虚化和泛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重新分析机制促进了三者句法结构上的改变,类推机制则作用于新生的语法形式和规则的泛化。
其他文献
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隐身”。而具体的翻译过程则被视为一种模仿性的和非创造性活动。因此当不少学者尝试把不同的文体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中时,原作者风格的再
批评话语分析因其理论的折中性而备受批评,比如:其对语言使用的描写拘泥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其对语篇影响的解释拘泥于社会学的框架。Chilton (2005)藉此指出批评话语分析
西方人对隐喻问题的研究自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隐喻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隐喻的研究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向。发展至今,隐喻
“XP+的+YP”结构一直以来是汉语语言学句法研究中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本文将限于对其中一类,即“分句+的+名词”的形式做分析。但即使将研究范围缩小到该子集,其表现出的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其中,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以其经济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领域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中英语作为高中阶段常开设的课程,能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写作基本功加以重视,加大训练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书中的语气词很丰富,但据现有资料来看,元代的这些语气词研究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描写不够准确,解释不够科学。本文以《新校元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ABAC式四字格结构,但是关于ABAC格式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并且,这些研究一般只是探讨ABAC式四字格的结构类型、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对于语音方面
临近基坑施工易导致高铁区间结构变形不稳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本文介绍了测量机器人在自动化实时监测在高铁结构变形监测与分析中的技术要点;并将自动化监测成果与人工监测
《太平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旁征博引,词汇丰富。目前对《太平广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及文化内容上,词汇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故本文选取《太平广记》中内容最多,也是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