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公使是中国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体验域外生活的重要群体,在他们的奏折、电函、日记和诗文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异域风情,而这些文字和实录所承载的新变,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量。因而无论是从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从其对晚清社会、晚清文学的折射来看,他们自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魅力。
本文以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依托,在梳理、细读两类文本的基础之上,从文史结合的维度比较二人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书写异同,探寻公使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衍变过程。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拟运用小说叙事学、文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理论知识进行阐释,分析造成公使形象发展衍变的原因,进而借助二人形象的传衍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及历史文化变迁。
论文结构上分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绪论阐释了张荫桓、洪钧二人作为晚清公使形象的典型价值与意义,对其相关文史资料进行总结整理,作出研究述评。正文则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晚清史料与实录入手,从多种历史文本中梳理张、洪二人的经历、事迹,对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作一个基本的勾勒与判断;其次对晚清文学作品中与张、洪相关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出发对二人形象的深度和广度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开拓,打破前人对张、洪文学形象单一性、片面性的看法与认识;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分析张、洪形象从历史文本到文学文本的发展衍变过程,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分别从创作主体的态度与目的、叙事因素等进行横向分析,从晚清传播环境和大众心理进行纵向考察,致力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人物形象的衍变。并以张、洪两位典型公使的形象研究为个例,对整个晚清公使群体、晚清社会文化予以烛照,引发对中西交流以及晚清文学过渡性特质的思考。结语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重要论点作出概括总结,在展现本文的思想主旨之时,点出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同时也对不足之处作出说明,提出一些研究中的思考。附录内容主要以张荫桓、洪钧二人为中心,将与其相关的史料、实录与文学作品一一呈现,以备考索。
本文以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依托,在梳理、细读两类文本的基础之上,从文史结合的维度比较二人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书写异同,探寻公使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衍变过程。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拟运用小说叙事学、文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理论知识进行阐释,分析造成公使形象发展衍变的原因,进而借助二人形象的传衍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及历史文化变迁。
论文结构上分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绪论阐释了张荫桓、洪钧二人作为晚清公使形象的典型价值与意义,对其相关文史资料进行总结整理,作出研究述评。正文则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晚清史料与实录入手,从多种历史文本中梳理张、洪二人的经历、事迹,对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作一个基本的勾勒与判断;其次对晚清文学作品中与张、洪相关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出发对二人形象的深度和广度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开拓,打破前人对张、洪文学形象单一性、片面性的看法与认识;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分析张、洪形象从历史文本到文学文本的发展衍变过程,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分别从创作主体的态度与目的、叙事因素等进行横向分析,从晚清传播环境和大众心理进行纵向考察,致力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人物形象的衍变。并以张、洪两位典型公使的形象研究为个例,对整个晚清公使群体、晚清社会文化予以烛照,引发对中西交流以及晚清文学过渡性特质的思考。结语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重要论点作出概括总结,在展现本文的思想主旨之时,点出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同时也对不足之处作出说明,提出一些研究中的思考。附录内容主要以张荫桓、洪钧二人为中心,将与其相关的史料、实录与文学作品一一呈现,以备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