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化”这个词语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应该把城镇化作为接下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所以城镇化无疑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工作重心。在我国目前二元经济分割现象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城镇化来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据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大概还有6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而在未来的15年内大概要使3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如果把这些人全部都朝大城市转移,除了会给大城市带来很大的承载压力,而且由于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使这些人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如果能够在靠近农村的区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够使这些农村人口实现就地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另外一方面又会使这些农村人口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围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层层展开。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以及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其次阐述我国的城镇化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现状;再次基于乡镇企业的数据分别就整体样本以及区域分类样本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情况;最后本文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启示。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前言。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不同学者在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启发。本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程度如何?适合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又是什么?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是否一定为正?存不存在拥挤效应?这种影响在我国不同的区域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接下来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介绍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首先说明我国在现阶段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阐述城镇化的定义、功能以及计算方法;最后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影响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吸收劳动力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就地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是产业关联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第三是规模经济效用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用,加强专业化分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第四是促进农民增收,并以此拉动内需,推动城镇化。
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接下来分析我国两种主要的城镇化模式,即迁移式城镇化和就地式城镇化,并经过对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得出就地式城镇化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再接着分析目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从发展不均衡以及城镇化落后于非农化两方面来说的。最后将我国目前城镇化的重点落脚到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面来,并进一步阐述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以及劳动力条件,可以以此作为支点,来推动当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把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五部分首先对我国各个区域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具备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但是在农业资源、劳动力以及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接着选取了相关指标对我国26个省份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情况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则很低的结论。接着本文测算了2011年我国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各细分行业在26个省市的集聚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个省市在2004-2011年各细分行业集聚程度的前8名上榜次数进行计算和排名,对我国各个细分行业的主要集聚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情况与城镇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集聚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以及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地方都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第六部分是实证部分。本文通过建立截面加权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7.2软件,对全国26个省市总体样本以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分类样本分别进行了回归。经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体上来说,我国乡镇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这可能与我们预期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太一样,本文接下来分析了实证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反的原因。第二,我国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当地城镇化的作用呈倒“U”型,并且东部的很多地方的集聚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临界值。第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当地城镇化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并且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的集聚程度离临界值还存在一定距离。实证结论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区域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就全国样本来说实证结果与预期相反。
第七部分是结论和启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地式城镇化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第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通过多种传导机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水平不均衡,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集聚程度比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比较低;第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开始表现阻碍作用,而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方则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所以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以保证能够最大地发挥它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出建议的:第一,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第二,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避免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第三,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名优品牌;第四,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第五,要充分挖掘广大农村区域潜在市场;第六要适度控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规模。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首先,从研究视角方面来说,本文从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意在为我国的城镇化寻找新的动力;
其次,从研究内容方面来说,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不仅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种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基于乡镇企业的数据分别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次来研究这种影响的差异性;
最后,从研究方法方面来说,本文选取相关指标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量,为定量分析其对城镇化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选取了我国26个省市2004-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分析不够全面,
第二,本文只是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是否有促进作用以及通过哪些机制促进城镇化进行了分析,但是关于各个因素影响效果怎样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据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大概还有6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而在未来的15年内大概要使3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如果把这些人全部都朝大城市转移,除了会给大城市带来很大的承载压力,而且由于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使这些人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如果能够在靠近农村的区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够使这些农村人口实现就地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另外一方面又会使这些农村人口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围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层层展开。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以及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其次阐述我国的城镇化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现状;再次基于乡镇企业的数据分别就整体样本以及区域分类样本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情况;最后本文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启示。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前言。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不同学者在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启发。本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程度如何?适合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又是什么?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是否一定为正?存不存在拥挤效应?这种影响在我国不同的区域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接下来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介绍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首先说明我国在现阶段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阐述城镇化的定义、功能以及计算方法;最后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影响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吸收劳动力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就地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是产业关联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第三是规模经济效用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用,加强专业化分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第四是促进农民增收,并以此拉动内需,推动城镇化。
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接下来分析我国两种主要的城镇化模式,即迁移式城镇化和就地式城镇化,并经过对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得出就地式城镇化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再接着分析目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从发展不均衡以及城镇化落后于非农化两方面来说的。最后将我国目前城镇化的重点落脚到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面来,并进一步阐述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以及劳动力条件,可以以此作为支点,来推动当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把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五部分首先对我国各个区域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具备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但是在农业资源、劳动力以及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接着选取了相关指标对我国26个省份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情况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则很低的结论。接着本文测算了2011年我国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各细分行业在26个省市的集聚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个省市在2004-2011年各细分行业集聚程度的前8名上榜次数进行计算和排名,对我国各个细分行业的主要集聚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情况与城镇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集聚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以及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地方都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第六部分是实证部分。本文通过建立截面加权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7.2软件,对全国26个省市总体样本以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分类样本分别进行了回归。经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体上来说,我国乡镇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这可能与我们预期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太一样,本文接下来分析了实证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反的原因。第二,我国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当地城镇化的作用呈倒“U”型,并且东部的很多地方的集聚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临界值。第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当地城镇化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并且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的集聚程度离临界值还存在一定距离。实证结论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区域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就全国样本来说实证结果与预期相反。
第七部分是结论和启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地式城镇化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第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通过多种传导机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水平不均衡,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集聚程度比较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比较低;第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开始表现阻碍作用,而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方则主要表现为推动作用。所以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以保证能够最大地发挥它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出建议的:第一,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第二,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避免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第三,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名优品牌;第四,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第五,要充分挖掘广大农村区域潜在市场;第六要适度控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规模。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首先,从研究视角方面来说,本文从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意在为我国的城镇化寻找新的动力;
其次,从研究内容方面来说,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不仅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种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基于乡镇企业的数据分别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次来研究这种影响的差异性;
最后,从研究方法方面来说,本文选取相关指标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量,为定量分析其对城镇化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选取了我国26个省市2004-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分析不够全面,
第二,本文只是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城镇化是否有促进作用以及通过哪些机制促进城镇化进行了分析,但是关于各个因素影响效果怎样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