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纳税服务水平对税收遵从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财政在这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重要支柱,而税收作为维系国家与公民关系的纽带,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要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数字经济在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其业务活动所具有的虚拟特性,也对税收征管提出了全新的考验,不仅使得传统的商业模式与价值创造模式产生了巨大变革,还扰乱了现有的税收征管模式,加剧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从而导致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降低,造成大量税款流失。为了能提高税收遵从度,税务机关也颁布了一系列有针对的强制性税收行政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持续优化纳税服务水平,才能有效减少纳税人的心理和物质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获得感,以此促使纳税人由被动遵从向主动遵从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现阶段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探讨数字经济下纳税服务水平与税收遵从之间的影响关系,为税务机关更进一步地优化纳税服务和完善税收征管措施,以此有效地促进税收遵从提供些许借鉴。本文把数字经济这一背景作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纳税服务水平对税收遵从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本文首先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简要阐述了纳税服务与税收遵从的现代新型互动关系,然后以税收遵从成本理论、道德型税收遵从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了纳税人行为差异。理论分析表明纳税服务水平与税收遵从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纳税服务水平越高,税收遵从度也越高。在实证层面,本文收集数据并测算2015-2020年这6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指数、纳税服务水平以及税收遵从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回答如下问题:1.当前我国税收遵从现状怎么样?2.纳税服务水平与税收遵从度之间呈现什么关系?3.数字经济在纳税服务水平对税收遵从度中起到什么调节作用?经过实证研究分析,从结果中发现:第一,税收遵从度是一个较为主观且不易衡量的指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衡量方法的可信度考虑,本文采用税收流失规模来反向衡量税收遵从度,即采用税收总收入减去收支差异法测算的税收流失额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进行衡量,该比重越大说明税收遵从度越高。经测算,2015-2020年我国税收流失总额占税收收入比重最高达到18.52%,最低为6.33%,且我国税收遵从度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本文通过构建纳税服务水平与税收遵从度之间的基准回归模型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纳税服务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税收遵从度将提高1.23%,这表明了纳税服务水平有助于促进税收遵从度的提高。第三,本文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数字经济这一变量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后得出,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税收不遵从现象,削弱了纳税服务水平对税收遵从的正向影响关系,导致税收遵从度降低。第四,本文根据地区差异进行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对于税收遵从度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对税收遵从度的促进效果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将以制度、服务和征管这三个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如何优化纳税服务水平以此促进税收遵从的思考。首先,在制度层面要构建新型数字税制体系,使税收遵从有法可依。主要包括: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推进精确执法;完善税收实体法制度,促进税收公平;构建多元协同以数治税机制,推进精诚共治。其次,在服务层面要提高纳税服务质效,强化税收遵从意识。主要包括:加强纳税服务专业化,强化遵从意识;创新网络纳税服务渠道,推进精细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办税质效。最后,在征管层面要用数字技术赋能税收征管,堵住税收遵从漏洞。主要包括: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实现税收征管“数智化”;升级金税工程系统,促进“以数治税”;实现数字技术全方位应用,推进精准监管。
其他文献
地理资本是区域资源禀赋的综合反映,在过去的空间贫困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滇西边境片区作为过去的扶贫攻坚重点开发区域,“脱贫摘帽”后区域发展仍需久久为功。如何做好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防范区域性返贫风险,推动区域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故而本研究以地理资本为切入点,评价分析滇西边境片区不同时期地理资本时空变化,分析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区域所在;进而以“点-
学位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是区域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空间分异特征直观表明了人类活动扰动以及自然环境差异两者共同作用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随着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和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浪潮接踵而至,外部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更加深刻并由此产生了较多生态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学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环境建设提升的方向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承担着环保治理的投资压力,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支出的力度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超过3万亿元,为各地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建设资金支撑。在财政分权的制度下,地方政府拥有较大
学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亟需开展多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此,本研究以滇中城市群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服务功能(VORS)模型构建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行政尺度和生态尺度对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
学位
在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建设用地的需求度不断上升,导致在土地利用中生态用地的面积不断受到人为干扰与侵占,土地利用空间不平衡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愈发明显和严重。东川区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气候变化、快速城镇化以及矿产资源的粗放型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东川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且地质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东川区生
学位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和CO2排放是“双碳”目标中三个重要的环境战略要素。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碳排放日益增多等问题凸显,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压力增大。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推进能源转型和缓解气候变化压力已成为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对黄河流域“能—水—碳”耦合关系和协同利用进行研究。
学位
学位
<正>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中医认为萝卜有健脾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淤之功能。大多数幼儿感冒时伴随着上呼吸道感染,如出现喉干咽痛、反复咳嗽、有痰难吐等症状。多吃点脆爽可口、清气袭人的萝卜,不仅开胃、助消化,还能滋养咽喉,化痰顺气,有效预防感冒。
期刊
当前,在国际产业竞争激烈、疫情冲击的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取得大国优势,科技创新成为了各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关键措施,由此,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工业化进程中,实体经济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制造业在中国作为实体经济的命脉与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二零一五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这是我国为了推进
学位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时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2021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在内的五社联动机制。五社联动的提出标志着作为社会治理最小窗口的社区成为完成共建、共治、共享目标的关键一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