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前,随着中英双方联系的加深,英国人对中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传教士、使团、商人等来华群体通过日志、游记、回忆录等媒介表达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和态度。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英国民众增加了解中国人近况的渠道,英国国内政治家、文学家等对中国人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人形象成为他们从道德和法理上为自身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舆论工具。传教士群体是英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先行军,他们渴望在中国推广西方文明传播上帝福音。传教士们深入中国基层社会,与中国人直接接触、交往,带着西方基督文明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利用西方价值观衡量中国人好坏。传教士们出于鼓动信徒以及身份认同的需要,有选择地对中国人形象进行了建构,将更多视角对准中国人的愚昧无知、道德败坏,刻画出唯有通过上帝福音才能得到拯救的中国人形象。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中国人形象崩塌的关键事件。试图扩大市场的英国使团虽然受到中国朝廷的热情接待,但没有完成外交任务的他们深切感受到自诩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的傲慢与自大,通过与清朝大小官员的接触,以及对民众生活的观察,使团成员也了解到清王朝外强中干、危机四伏的现状,这就为英国鸦片贸易和武装入侵提供了详实的决策依据。19世纪30年代,在自由贸易理论影响下,自由贸易者与代表垄断特权阶层利益的东印度公司的矛盾达到顶峰,双方对华贸易政策的争论也掺杂着对中国人形象的不同认识,他们为了捍卫各自的立场,东印度公司的支持者和批评者对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形象进行了截然不同的描述。来华英人凭借着对中西文化差异极为敏锐的嗅觉,依托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的亲历亲闻记录下来,成为反射中国人习焉不察独特之处的镜子。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报纸、杂志、宣传手册日益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鸦片战争爆发前,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报道迅速增加,这就给英国不同政治派别以及普通民众了解中国人以及发表不同见解提供了合理渠道,在构建、扩散中国人形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宣扬言论观点的重要阵地,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动员作用。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文学家们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对中国人暧昧不清的态度,随着英国的不断扩张,英国文学家截取不同的资料虚构异域故事,构建了滑稽丑陋、扭曲狰狞的中国人,为英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合理的解释。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形象褒贬不一,总体呈矮化趋向,其原因也是复杂多变,不仅与个人的经历和境遇有关,而且受到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影响。愚昧麻木无知的中国人展现在英国公众面前,所引起的并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厌恶与唾弃,从而证明用武力等强硬手段来改造和拯救这个民族的合理性。而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形象也不过是商人或者政客们维护经济利益表达政治诉求的一种手段。总之,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带有强烈的西方意识形态和迫切的政治需要,它不仅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找到了借口,而且为武力侵略中国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必不可少,它对于拓宽眼界,了解文化,意识差异等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新的衡量标准,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丰富文化意识培养活动,改变文化意识的培养方式来适应新的标准。因此对高中英语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十分有必要。本研究以山东济宁邹城市某高中5节英语阅读课以及2018年第十一届高中英语观摩大赛视频中的5节阅读
家国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宗法制下血缘关系附着的“家国一体”观念。近代之后,家国情怀的涵义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逐渐演变为民族国家认同、国民意识、世界意识等。在当代,家国情怀思想的内涵主要凸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国际意识等。新课标中增加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历史
词汇学习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读后续写能够促进外语学习,且相关研究主要是其对阅读、写作和语法学习的影响。虽有研究表明读后续写能够促进英语词汇学习,但相关研究仍然有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词汇学习的三个维度,即词形、词义和用法,去探究不同形式的读后续写任务对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进而从学习者因素(英语水平)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并试图探讨其缘由,进而为初中英语词汇
随着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入以及编程教育和学科融合的发展,教育学家和中小学教师启动了编程教育和学科融合的探索,从而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以课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的上课模式。Scratch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易用、丰富有趣、交互性强的图形化编程软件,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对于Scratch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有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首先对Scratch技术的概念、发展
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CLIL)是20世纪90年代欧盟国家一项重要的教育战略。它使用二语或外语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将学习语言本身的传统焦点转移到学习学科知识和语言的双重焦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变革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带来新突破。本研究以CLIL教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开展CL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其目的是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师对该理念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是课堂学习活动顺利转变的关键,是该理念真正地运用到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乏对观摩课学习活动和常态课学习活动的研究,但缺乏两种课堂的阅读学习活动的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建构主义、输入与输出理论的指导下,以鄄城
分层阅读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等学情差异,对其进行系统分层,并分别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文本任务的模式,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Krashen的监察理论中的“i+1”最佳语言输入假说,学生必须真正感知和理解稍高于他们自身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材料才能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因而,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会直接决定课堂的实效性。本研究立足于课堂实践,基于“i+1”输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新。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英语写作是一个高强度的思维实践活动,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议论文作为写作教学的重难点,不仅能够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目前国内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较
随着柴油机功率及强化程度的提高,高强度铝硅合金在内燃机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微动疲劳的存在使得内燃机的使用寿命剧烈缩减,因此研究微动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以及萌生位置预测变得尤为重要。微动疲劳的全寿命等于裂纹萌生与裂纹拓展之和,且微动疲劳裂纹成核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开展微动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有限元计算得到了长足进步,也实现了介观
2019年秋季学期,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开始投入使用,新教材具有正文内容容量大、概念多、语言凝练等特点,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新的挑战。历史教科书由正文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当前不仅正文系统是学者和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教科书辅助系统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学习聚焦”栏目作为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的重要部分,与其它辅助栏目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地位与作用。“学习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