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解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义四中《贵州汉族民歌》教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理解”是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不能脱离另外两个核心素养单独存在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是“文化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三者相互依存,任何音乐课堂都缺一不可。目前传统中学音乐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忽视从原本性、母语出发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当地民歌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使贵州省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难以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因此,本文以遵义四中《贵州汉族民歌》课程教学为例,秉承着先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再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的理念,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对文化理解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强调文化理解对音乐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使青少年认识与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遵义四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笔者借鉴相关理论,设计了一份问卷,以遵义四中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学生的基本情况、课堂中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情况以及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态度,对“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实施调查。对问卷结果加以分析和整理后,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第二部分对文化理解在《贵州汉族民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笔者介绍了贵州汉族民歌的概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课堂教学,一组学生按照传统民歌进行常规教学,教师主要讲全国范围内的民歌。另一组学生按照贵州汉族民歌进行“文化理解”的渗透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两组学生上完课后,分别反馈学习后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比较得出更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的教学模式。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并提出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喜爱贵州民歌,是每个贵州的音乐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应当扎根于本土并且立足于本土的培养,让本土民歌教学形成一种特色、一种模式、一种体系。教师将贵州民歌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本土文化,让学生能够了解贵州民歌的丰富的文化及历史内涵。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它有利于传承,有利于社会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推进乡土教材的建设发展。本文以遵义四中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渗透本土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调查问卷、教学设计等理论方法,主要探索文化理解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和策略,同时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思考和探索。
其他文献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957年)是芬兰著名的作曲家,芬兰民族乐派和后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西贝柳斯的作品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内容以及创作体裁丰富多样,其创作灵感多来源于民族以及芬兰的自然环境。本文选择的是其钢琴小品Op.75进行研究,这套钢琴小品属于西贝柳斯的晚期钢琴作品,是西贝柳斯第一套运用大自然的物命名的钢琴作品,也是最早体现了西贝柳斯信仰的作品。对于这套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它将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集聚于一身,最早源于欧洲。西方歌剧的引入,打开了中国艺术领域的大门,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内众多音乐家开始探索中国本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民间音乐元素为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民族歌剧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局限于生活,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艺术的形式谱写开来。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策划安排,隆
宋词以典雅含蓄的语言、优美深微的意境、细腻隐约的情感和丰富深远的言外之韵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巅峰,因玲珑剔透的词句和低回要渺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但这些只是它吸引人们的外在表象,真正使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它时时刻刻关照着人类心灵。人们在喜悦时、失意时、迷茫时,都可以在宋词中得到包容,受到关怀,它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人们的生命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纵观现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金
民歌是音乐和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人类重要的交际方式则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媒介、是歌曲演唱必不可少的载体。其实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民歌语言表达进行探索。人们在民歌演唱过程中发现方言、装饰音等都与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语言变化,使民歌语言表达各具特色。在本文从新乡民歌为切入点,探析新乡民歌中的语言表达。本文通过三个章节来表述。第一章,探究新乡地区民歌的方言表达,例如衬词、衬
随着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表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习美术通过美术教育提升美术素养,塑造民族精神文化品格,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美术教育,小学美术课程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促进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依据我国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体系划分的方法,“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和发展美术
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是一位推动了音乐发展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丰富的想象力、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使舒曼的钢琴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分析《间奏曲》op.4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蕴含的情感内涵,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奏体验,对这首套曲蕴含的情感内涵及乐思进行探究。本文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舒曼的生平、概述了舒曼钢琴作品中包含的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因具有人物角色少、场景道具少、室内乐队小型等特点,而打造的一种中国歌剧新形式,吸引了大批音乐教育者、音乐爱好观众们的关注。本剧囊括“第三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剧目特别奖和优秀作曲奖等奖项,并多次公演,20年来持续保持热度,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上堪称中国当代歌剧艺术的典范,本文将以《再别康桥》中第七幕的女高音咏叹调《白日飞升》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曲为女主角全剧情绪的爆发点。本文的首先对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地持续推进,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互联网+”国家战略地提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2.0”时代地来临,以教育信息化为助力,区域教育现代化正在加快步伐,逐步赋予“中职学校课程教学革新”的时代内涵。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育要紧跟时
钢琴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无数作曲家在钢琴上挥洒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许多各具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不仅承载了作曲家们的情感与思想,也展现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族特性。钢琴音乐这项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的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演奏作品,其中孙以强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春舞》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曲家,谭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家、指挥家,中国“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故被称为音乐界的“鬼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写下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这部组曲由八首小曲组成,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荒野》《古葬》《云》《欢》。该作品结合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展现民族特点,蕴含了浓厚的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