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岩石微结构作用机制及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等气体的大量排放日益加剧温室效应,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一项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关键技术。砂岩是CO2压裂、封存的主要储层类型之一,因CO2注入储层后,储层温度、压力使得CO2处于超临界态,且CO2对岩石微结构的影响是CO2影响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变化及宏观断裂的基础,所以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超临界态CO2(Super 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对砂岩微结构的作用机制。以往研究中,为探究SC-CO2对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直接将砂岩浸泡于一定温度、压力的水或盐溶液中,未考虑应力对砂岩微结构的影响,所以应力-温度-流体-化学耦合条件下SC-CO2影响砂岩细观结构、细观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不足。本文通过物理模拟、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SC-CO2对砂岩微结构的影响及基于微结构变化的宏、细观力学参数变化特征和断裂特征。针对SC-CO2影响砂岩微结构问题,提出了应力-温度-流体-化学耦合条件下SC-CO2诱导砂岩微结构变化的实验方法,并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给出了应力-温度-流体-化学条件下砂岩多尺度(毫米级、百微米级和微米级)损伤特征及孔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应力-温度-流体-化学条件下,因矿物含量差异导致SC-CO2作用区域具有非均质性,且SC-CO2对长石类矿物含量较高区域影响最大;应力-温度-流体-化学条件下SC-CO2影响砂岩孔径变化方面,与常规认识不同,SC-CO2诱导砂岩“中、小孔隙”增加明显。针对SC-CO2影响砂岩细观力学参数问题,以耦合条件SC-CO2作用后砂岩的室内巴西劈裂实验为基础,采用离散元方法模拟了耦合作用后砂岩巴西劈裂过程,提出了两次正交实验标定试件细观参数的方法,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了SC-CO2作用后砂岩细观断裂特征,得到了SC-CO2影响下砂岩细观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研究还发现SC-CO2作用使得细观剪切裂缝占比在初始断裂和稳定断裂阶段明显增加,导致宏观断裂时剪切破坏比例增加。为定量描述SC-CO2对砂岩断裂过程区的影响,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量化了SC-CO2、水等孔隙流体作用对砂岩断裂过程区长度、断裂韧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力的断裂过程区长度计算模型。研究发现SC-CO2作用可降低砂岩屈服强度,并促使微结构损伤后砂岩在断裂过程中发生非均匀变形,部分区域会出现卸载区。针对多场耦合条件下CO2压裂砂岩的宏、细观断裂问题,以室内真三轴CO2压裂为实验基础,在模拟储层温度、应力、流体环境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相态CO2压裂均质、含层理砂岩的宏、细观断裂特征,发现了缝间微裂缝群现象,提出了CO2压裂过程中的细观破岩机理:孔隙压力使得局部裂缝面产生拉伸破坏,物理-化学作用破坏微结构使得裂缝易沿弱面扩展,相变使得微裂缝动态扩展产生多裂缝,温降、吸附使得裂缝局部区域发生拉伸破坏。最后,针对多种储层提出了CO2压裂优化建议。
其他文献
胜北洼陷侏罗系七克台组二段是吐哈盆地陆相致密油的重要勘探目标。沉积环境及其发育的岩性较为复杂,且不同岩性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非均质性极强。其中复杂岩性的混合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致密化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难点。本文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资料、地震数据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七克台组二段岩石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成因及纵横向发育特征,研究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
学位
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是一种油气聚集的重要储层类型,融合井-震数据进行准确、全面的构型表征是大井距浅水三角洲前缘油气储层高效开发的重要地质基础,但目前对油气藏储层不同测量尺度的井-震数据间相互融合的基础及融合方法研究尚存在不足。本文以渤中28-2南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为实例研究区,以目标沉积旋回的测井和地震响应数据为融合基础数据,构建长短时记忆网络作为井-震融合模型,输出能够有效指示构型单元空间分
学位
板内构造是指发育在大陆内部岩石圈表层、远离活动板块边界的变形带,其作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关注。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对板内构造的变形研究薄弱,这限制了对板内变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其演化过程的了解。从应用角度来看,板内变形多发育在盆地中,板内变形特征认识的不全面,也会给盆地综合分析带来困难。为明确板内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学位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大、领域广,但与浅层相比,深层储层强压实、多类型、非常规、控制因素复杂,天然裂缝往往对深埋储层物性的改善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裂缝都能成为流体通道,被胶结物完全充填的裂缝只会成为油气疏导的屏障。因此,需要深入探索构造应变与流体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储层效应,加强构造成岩作用研究。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裂缝系统受高温压环境、构造演化及其制约下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多重
学位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证实中国湖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含油性准确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精细刻画是查明页岩油资源量和优选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但湖相页岩强非均质性、缺乏表征含油量的准确参数等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结合轻烃校正和烃类组分化学动力学分解重构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含油性进行准确表征,在高频层序格架下探讨了阜二段岩相、地球化学、储层和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分布特征,提出含油
学位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埋深大,埋藏速率快,同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导致研究区致密砂岩气的富集规律复杂,富集影响因素及成藏机制依旧不明确,制约了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阐明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包括天然气地化特征,揭示其成因及来源;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探讨其生气潜力;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
学位
始新统流沙港组流二段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泥岩以及页岩是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北部湾盆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这套烃源岩,然而,对该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机理及烃源岩发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孢粉地质学等原理和研究方法,在烃源岩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部湾盆地流二段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古
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长7和长9两套烃源岩,长7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但由于延长组深层勘探程度低、资料积累少,长9泥页岩一直被认为是非主力烃源岩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长9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源对比也证实长9烃源岩是长8—长10油层组的重要油源岩之一。目前,对长9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机质富集机理和发育模式仍不清楚。本论文综合采用有机地球
学位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不仅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也是当今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苏北盆地高邮和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是主力烃源岩和重要储集层段,同时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储层性质控制了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显然,系统的混合沉积环境分析、混积沉积模式研究和混积岩储层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生产,以及对陆相湖盆混合沉积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大
学位
液氮凭借其超低温的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干热岩储层压裂液,其在降低起裂压力、辅助裂缝扩展和提高缝网复杂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揭示液氮压裂裂缝的起裂与扩展机理以及探索其作为压裂液进行干热岩储层改造的可行性,以室内实验为主,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针对高温花岗岩液氮冷却下的物理力学性质、高温花岗岩液氮压裂实验设备、液氮压裂裂缝的起裂与扩展特征以及花岗岩温度与应力演化规律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