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与NF-κB/p6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生物学上非均质,预后有差异,因而需要寻找能够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指标,以利于判断预后和进行个体化治疗。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依据临床因素用于DLBCL风险分层已十余年,对于DLBCL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有指导价值,但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发现同一风险组内患者预后仍有差异;不同IPI风险组进行不同治疗疗效并无改善,表明IPI仍存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可能与DLBCL所固有的分子遗传学差异相关,这种分子遗传学差异涉及多方面,其中凋亡相关基因或其表达发生改变时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药物治疗中,抗癌药物的重要机制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杀灭作用,如果调控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抗癌药物疗效。因而,通过对DLBCL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的研究,可能会对患者风险分层和预测治疗疗效产生重要影响。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改变与恶性淋巴瘤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特别是检测BCL-2与NF-κB /p65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进而对抗癌药物效应作出预测,为临床预测预后、选择化疗药物及指导个体化用药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共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石蜡组织中BCL-2及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BCL-2和NF-κB /p65蛋白在DLBC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6%和38.7%,它们的表达之间有相关性;BCL-2与NF-κB/p65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国际预后指数(IPI)无关,与DLBCL的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即临床分期Ⅲ/Ⅳ期、疗效差及预后不良组上述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高;BCL-2表达在DLBCL患者中与B症状无关;而NF-κB/p65在有B症状DLBCL组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无B症状组。结论:BCL-2、NF-κB/p65在DLBCL中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两者的表达有助于确定一组预后差的DLBCL患者。BCL-2、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不良临床特征及预后较差的参考指标,并有助于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指出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当前存在哪些阻碍双边贸易的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对双边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后为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引.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微创内固定系统-股骨远端(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Distal Femur,LISS-DF)在治疗老年人
砌体结构存在整体性较差、抗拉和抗剪强度较低、比较容易产生裂缝等缺点,但砌体结构裂缝的形成有一定原因和客观规律。通过对砌体结构裂缝和变形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
研究背景20世纪医学界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是人类移植学的发展,而输血技术则是人类最早的细胞移植,进入21世纪后,临床细胞移植术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性的成果自然是骨髓移植和同种胰岛
通过对龙门地热田地质构造、地下水运动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在地热田内寻找地下热水的富水靶区,并推算了其范围。又以地面调查、地面电法等手段进行了验证,确定了地下热水富
目的:通过回顾成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决策的因素,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决策是否在现有影像学监测、整体监护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支持技术的
古今录验续命汤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篇之附方中,原文云:“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徐灵台渭:“虚而感风则成痱,
【背景】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缺乏理想的防治手段。近年来,瘢痕疙瘩的遗传特性成为新的关注点,为解释其发病机制带来新思路。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第三
目的探讨直立负重法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40只家兔,分为实验组(两组)、对照组及假模组,两实验组包括直立负重模型组和Hulth模型组,在建立模型后,分别于1、3、5
[目的/意义]根据论文的被引次数来判断其学术影响力的高低,是目前最普遍的论文评价方法,但是被引次数指标忽视了引用内容的差异性,本研究试图加入引用情感这一因素,在被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