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DTRO膜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成分复杂,且水质和水量随时间变化很大,是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源。若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危害。我国渗滤液处理工程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多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其处理存在着效果受季节变化和填埋时间影响明显,运行不稳定而达不到设计要求等缺点。膜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渗滤液的最有效技术,其中碟管式反渗透膜(DTRO)设备因其对预处理要求简单、不易发生膜堵塞,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武汉市流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点,本试验提出了“垃圾渗滤液-混凝沉淀-超滤-DTRO处理-排放或回用”工艺路线,在大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超滤、碟管式反渗透组合技术处理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效能及影响因素、膜污染的特点、清洗及防治、出水水质、系统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等。组合膜工艺即“垃圾渗滤液-混凝沉淀-超滤膜-DTRO膜”处理工艺对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能。经该工艺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由浑浊的褐黄色变为清澈透明,由腐臭味变为无异味,CODcr、氨氮和电导率分别由3200mg/L、1685mg/L和8500μs/cm下降为65mg/L、140mg/L和23μs/cm,SS、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均为100%。处理后的水质指标除氨氮外均达到了《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并且也满足了我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可回用于洗车及景观绿化。针对DTRO出水中的NH3-N含量依然很高(140mg/L),本试验提出了用二级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案。本试验探讨了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质的膜截留规律,超滤膜可有效地去除垃圾渗滤液的色度和浊度,去除率均达99%以上,且不受进水浊度变化影响;且对胶体有良好的去除作用,产水SDI<5;对COD和NH3-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出水余氯在0.1mg/L以下。低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虽可完全去除渗滤液的色度和浊度,但不能有效截留低分子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离子,而反渗透膜对所有离子则具有很高的截留率。周期反冲洗和化学清洗是防止膜污染的重要手段。超滤膜的最佳过滤周期为12h,化学清洗周期为15d,化学清洗可使超滤膜的渗透通量恢复90%以上。在处理规模、渗滤液水质、出水水质要求确定的条件下,本试验加强了预处理工艺并采用半自动控制方式,这是影响投资及运行成本的主要因素。通过与其他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指出在我国渗滤液处理的运行现状下,DTRO系统就建设投资与运行成本而言,均是较为合理并可接受。根据对DTRO渗滤液系统多方面的分析,本试验提出如下工艺流程:渗滤液-调节池-混凝+超滤预处理-一级DTRO系统-二级DTRO-外排或回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加多元化。自从证券市场存在的那一天起,风险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是由证券市场自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主要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管混凝土设计理论日臻完善,这种结构已逐渐被应用于现代的建筑结构中,尤其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结构。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钢管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人脸识别是近年来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模式识别和信息安全的发展。而特征抽取是模式识别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特征抽取方法对于图像识
遥测射频(RF)频谱越来越变得拥挤。因此,遥测系统工程师和频率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更多的关于遥测信号的RF频谱特性方面的知识。本文给出计算随机不归零(NRZ)脉冲编码调制/调频(
途中跑技术是短跑技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开阔的步幅、良好的节奏、快速的步频,正确有力的摆臂是途中跑的技术特点。一、防止“坐着跑”途中跑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
物资设备管理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控制。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物资管理的现行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针对甲供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介绍了自动导向小车的发展进程,描述了它的类型、特点及功用,分析了它的技术组成,重点介绍了使用中的7种主要导向技术并进行了综合比较.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guided ca
职位垄断论冯根福,薛峰光陕西财经学院,陕西省建设银行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职位垄断现象。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理论分析,并就如何消除职位垄断现象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一
随着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代理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金融监管部门推进金融深化力度的加大,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价格要素逐渐引入市场化的决定机制,各类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ERP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制造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决策者逐渐意识到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展,其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并未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