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元素铜对原位氧化铝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铝(Al2O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MCs)由于低密度、高比刚度、高比强度和优异的热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外加法制备Al2O3增强AMCs中存在增强体分散性差和润湿性差等问题限制了 Al2O3增强AMCs的发展和应用。原位法由于增强体颗粒小、分布均匀而且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能够有效避免了外加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流制备方法。但是目前原位法制备Al2O3增强AMCs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难题:其中通过金属铝与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原位制备Al2O3增强AMCs存在反应温度高,反应过程不可控并且容易产生其他反应产物的问题;通过控制氧化法制备Al2O3增强AMCs虽然能够实现Al2O3含量可控,但是由于纯铝基体强度较低,导致AMCs强度进一步提升受到限制。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在课题组提出的控制氧化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复合体系合金化的思想,通过高能球磨和分步氧化法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氧化法),在混合粉末制备阶段实现基体中Al2O3的可控制备并引入合金元素铜(Cu)。在此基础上,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热挤压和热处理工艺制备增强体含量可控的原位自生Al2O3增强的Al-Cu基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结合特性、室温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与分析,深入探讨了合金元素Cu对原位γ-Al2O3增强AMCs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阐明了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基于本论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实验通过在混合粉末制备阶段控制其氧化过程,调控基体中的Al2O3含量并引入合金元素Cu。结果表明,Al2O3含量随着球磨时间和氧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球磨4 h通气氧化一次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γ-Al2O3含量为1.3 vol.%,而在球磨12 h通气氧化三次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γ-Al2O3含量达到4.1 vol.%。通过微观组织分析发现,在引入合金元素Cu后,在一次颗粒边界上生成分布尺寸较大的金属间化合物Al2Cu相(θ相),在经过T6热处理后,大尺寸的θ相在固溶时效过程中,以尺寸细小的θ’相析出并弥散的分布在基体中,而原位生成的纳米γ-Al2O3以短晶须状均匀分布在基体中。随着基体中γ-Al2O3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当γ-Al2O3含量为4.1 vol.%时,引入Cu元素后硬度达到81.5 HV,相比未加Cu提高了 25.8%;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90 MPa和303 MPa,相较于未加Cu分别提高了 3.8%和19.8%;电导率相比于未引入Cu元素的略有降低,降低了 12.1%。复合材料在经过T6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球磨12 h后,复合材料的硬度达到111 HV,屈服强度达到274 MPa,抗拉强度达到400 MPa,相较于γ-Al2O3/Al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71.3%、49.7%和58.1%,并且延伸率能够保持在6.4%。通过对γ-Al2O3/Al-Cu复合材料界面分析发现,材料中的γ-Al2O3、θ相、θ’相与Al基体之间界面结合良好,在复合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可以起到有效的载荷传递作用,提升复合材料的强度。综合分析γ-Al2O3增强Al-Cu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包括析出强化、Orowan强化、细晶强化、载荷传递和热错配强化。引入合金元素Cu热处理后析出细小而弥散的θ’相提升基体强度以及原位生成的纳米γ-Al2O3起到Orowan强化、细晶强化、载荷传递等强化效果使得γ-Al2O3/Al-Cu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该研究成果为高性能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双相ADI(Dual Phase ADI)是将一定成分的球铁加热到共析两相区保温后,进行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奥铁体的球铁,目前广泛应用于对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等。一方面,双相ADI的性能受球铁基材的影响,普通砂型铸件易产生夹砂、缩松、缩孔等缺陷,而水平连铸球铁型材由于技术特点能够避免这类缺陷,尤其是其组织细密,性能优异,能得到高质量的基材。另一方面,在制备双相ADI的过程中,
学位
陶瓷气凝胶是一种纳米单元构筑的多孔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低热导率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应用于火箭发动机高温燃气系统隔热材料和航天器电路/燃气管路隔热毡等。现有的陶瓷气凝胶,如SiO2、ZrO2、Al2O3和碳气凝胶等,存在强度低、力学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聚碳硅烷(PCS)转化SiC陶瓷作为碳纤维(Cf)的粘结剂以提高气凝胶的强度,阐明了聚合物转化Si
学位
报纸
天然生物陶瓷通常具有轻量化、强度与韧性兼具等优点,学习并探究其多级微结构与优良力学性质,可以为人造高性能陶瓷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指导。本文以鸵鸟胫骨密质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的鸵鸟胫骨密质骨的自组装层次结构,并讨论了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以及组元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预计它将为开发高性能合成材料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见解。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鸵鸟胫骨密质骨的微观结构由羟基磷灰石(HAP)
学位
6061铝合金密度低,比强度高,加工性能与导热性好,在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化学性质活泼,导致耐蚀性较差,对其进行表面处理是延长6061铝合金使用寿命的关键。微弧氧化(MAO)是一种新兴的表面处理技术,能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一层具有优异耐蚀性的陶瓷层。微弧氧化技术也有不足之处,微弧氧化过程是一种需要高电压,大电流的工作过程,实际生产中会面临高能耗的困扰,降低能耗是目前迫切需要做到的
学位
透明铁电陶瓷兼具陶瓷的光学、电学及机械性能,是一种先进的新型多功能材料,在医学、军事、航空等领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铌酸钾钠(K1-xNaxNbO3,简称KNN)陶瓷因其具备高居里温度、良好的光学与电学性能而得到广泛研究和使用,但因制备时存在烧结温区窄、K/Na元素易挥发等诸多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论文以KNN陶瓷为基体,在KNN中掺杂第二组元及稀土元素,以调控陶瓷的烧结特性和光学特
学位
压电陶瓷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机电转换特性而成为各类传感器的基础材料,利用它的压电效应可实现对服役零件的在线实时监测。其中,压电陶瓷涂层已经成为智能传感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涂层的制备上,缺乏对涂层掺杂机理的深入研究。基于铌酸钾钠材料的优异特性,本文对离子掺杂铌酸钾钠粉体借助超音速等离子喷涂设备进行铌酸钾钠基涂层的制备,并对涂层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具备钙钛矿
学位
齿轮作为各类机器重要的零件,通常起到传递动力、变速与改变运动方向的作用,这就要求齿轮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当前最好的手段就是热处理,但它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变形问题,尤其是薄壁齿轮,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为此解决齿轮热处理变形问题成为本行业内人们关注的重点,已往人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去进行研究,费时费力费材,且不能有效掌握齿轮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规律,控制影响齿轮热处理变形的每个因素,经济性、实用性都较
学位
车间调度是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规划与车间调度集成优化可有效解决加工生产中的串行等待和调度瓶颈等问题,对于缓和加工资源冲突、提升制造效能有着突出成效。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节能减排的工艺规划与车间调度集成方法研究,对于节约能源实现低碳制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研究工艺规划与车间调度集成(Integrated Process Planning and Scheduling,IPPS)的基础上
学位
有害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危害公共健康,使得高效广谱杀菌剂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AgO杀菌剂因其杀菌活性强且持久、不易产生抗药性而备受关注。但AgO纳米村料存在颗粒易团聚、比表面积低、带负电性而不能快速吸附细菌等问题,限制其实际应用。将AgO材料制成薄壳层的多孔球并利用荷正电材料对其进行改性使其带正电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采用具有还原性的胶体碳球作为模板,研究具有薄壳层的AgO多孔球制备的可行性;在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