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嵌套下的失衡叙事 ——苏南康村乡镇企业女工的劳动记忆(1983-1999)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能顶半边天”,曾被用来形容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涌入公共领域、普遍参与就业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乡镇企业女工不仅缺席于国家“半边天”的政治话语,她们自身也从未对其在家庭劳动之外所发挥的价值予以重视,更勿提及正名。这种“偏向性的记忆淡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女工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回忆工厂劳动时,她们常常语焉不详、甚至感觉无事可说,却又对嵌套在工厂劳动中的家庭劳动记忆犹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乡镇企业女工当年承担着怎样的家庭劳动与工厂劳动?她们又是如何讲述工厂与家庭的双重劳动?这种劳动记忆的述说到底是个体的自我选择还是社会的结构形塑?本研究的对象是八九十年代苏南康村的乡镇企业女工。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家庭劳动和工厂劳动被重新形塑,妇女承担起了工厂与家庭的双重劳动。包产到户后,曾经是集体劳动的田间劳动开始无酬化、家务化,并出现了农业女性化的趋势。变革中的农村家庭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断增长的家庭需求通过妇女源源不断的家庭劳动得以完成。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妇女劳动力。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的特征将“工厂社区化”了,工厂与家庭在空间上的邻近使工厂劳动充满弹性,也由此造成家庭与工厂的边界变得模糊、互相渗透。家庭与工厂的双重劳动严密嵌套进她们的身体里,很少给她们休息的机会。在双重劳动的嵌套下,女工的劳动记忆明显偏向家庭劳动,而工厂劳动则成为一个模糊的参照背景,由此形成了“淡忘的工厂—难忘的家庭”这一失衡的叙事景观。尽管乡镇企业女工无论在讲述工厂劳动还是家庭劳动时,都意在强调她们曾经遭遇的辛苦与劳累,但在叙事的效果上却呈现为失衡的局面。女工在讲述工厂劳动时往往陷入“无事件境”的困境中,她们无法讲述有关工厂劳动的具体事件,传达出的情感也是抽象的、非绵延的。但女工对嵌套在工厂劳动中的家庭劳动投注了更多的情感,也更愿意用更符合现代“事件”的标准来组织、演绎家庭劳动的记忆。通过对家庭劳动这一“似事件”的反复多次的叙事,女工的劳动记忆获得了更加具体可感的情感生产。乡镇企业女工劳动嵌套下的失衡叙事,实际上是在逝去的工厂劳动与绵延至今的家庭劳动的共同形塑下的记忆重组。在工厂的劳动制度下,她们被普遍隔离在行业的中下层。与老一代工人和男性工人相比,乡镇企业女工是一个未被命名的边缘群体,她们无法生产出类似老工人和男性工人那样自豪、骄傲的工厂记忆,而她们自身也从未认同过“女工”的工人身份。乡镇企业“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集体福利并未持续多久,女工依旧被置于劳动的双重负担中。在家庭劳动的分工中,女工的丈夫不仅表现为身体的缺席,对于家用设备的购买也很少给予资金的支持。但女工却凭借对家庭劳动记忆的讲述,向父权表达了微弱但却积极的反抗。被工厂劳动挤压的家庭劳动不仅获得了情感的、道德的价值,隐形的家庭劳动的价值也得以被凸显,从而被建构为家庭政治中“可见的”道德资本,不再淹没于父权家庭不平等的性别秩序中。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性”矛盾一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引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战略性调整的两大决定变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演变为新时代的既平衡又充分的发展要求,表明了中国经济已由“总量”不足变迁至“结构性”矛盾问题,“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就是对上述主要矛盾演变的务实回应。在中国城镇化进程演进至中后期的历史
成为母亲是女性一生中角色转变的重要里程碑。虽然如今孩子数量都不多,但母亲的抚育压力却是逐渐在加大的。在这一过程中,新手妈妈由于自身身体、心理以及角色的转变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她们在不断调整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育儿成本的增加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新手妈妈的再就业困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且当前就业形势也一直严峻。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地方性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后的产物。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地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随着自身信贷业务规模和信贷品种的增加,其不良贷款占比的上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四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不良率1.86%,依旧处于近年来
东革阿里(Eurycoma longfolia)是苦木科的一种多年生乔木,主产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国家。东革阿里可治疗疟疾、男性性功能障碍,并且能够减轻萎靡、抗溃疡、提高体力,市场需求量极高。但由于东革阿里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种植难度大,生长周期长,因此供不应求。本实验以东革阿里幼嫩的茎为实验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且对其进行液体扩大培养和不定根诱导,研究其有效成分宽缨酮的含量,为今后东革阿里的工厂化生
室内舒适温度的设计标准,它不仅关系着建筑物整体的能耗,而且直接影响着室内人员的舒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居民受气候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类型和热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要在全国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显然是不可取的。本文以此为契机,在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宿舍展开热舒适现场调研与测试,以ASHRAE的7级热感觉标度记录了受试者的实际热感觉。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人体热舒
学位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区别于体细胞的最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进行有性生殖生物性腺发育、配子发生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受到了内源性、外源性多因素的精密调控,其失调将会造成肿瘤或生殖障碍,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哺乳类,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是调控减数分裂起始的关键因子,主要通过诱导生殖细胞中Stra8(Stimulated by retinoic acid gene 8)的表达进行
Ⅱ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DPP-Ⅳ抑制剂通过抑制DPP-Ⅳ酶降解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而实现降糖的效果,具有多重调控、有效和安全的优点在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中受到广泛的关注。N-甘氨酰-2-氰基吡咯烷结构是众多肽类DPP-Ⅳ抑制剂的基本结构单元。研究发现此类DPP-Ⅳ酶抑制剂由于吡咯烷环上的氰基和甘氨酸上的氨基易在体内发生分子内环合而活性大幅下
黄原胶是一种高度稳定的多糖,不易被大多数微生物降解。本实验室分离的Microbacterium sp. XT11是一株性能优良的黄原胶降解菌株,能有效降解黄原胶并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寡糖物质。目前,生物法获得的黄原胶寡糖产品结构不均一、聚合度分散。由于黄原胶生物降解机制尚不清晰,阻碍了对生物法制备黄原胶寡糖的进一步优化、不利于黄原胶寡糖的工业化生产。为了阐明黄原胶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中,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