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高血脂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减肥降脂药物,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明显。植物甾醇酯安全性强,溶于油脂但不溶于水,不易分散难与其他物质混合,其具有降低血脂、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等作用。葛根又称野葛,是我国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葛根提取物葛根素,为粉末状,不易溶于水,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衰老等作用。目前有关植物甾醇酯与葛根素联合减肥和降脂作用的报道较少,故本文通过建立营养肥胖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5组(肥胖模型组、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组、奥利司他阳性组),处理组按人体10倍剂量连续灌胃6周,记录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李氏指数、脂肪系数并对脂肪组织和肝脏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单独、联合作用时对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通过建立高血脂症小鼠模型,将成功造模小鼠随机分为5组(高血脂模型组、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组、辛伐他丁阳性组)除阳性组按6 mg/kg-bw剂量灌胃辛伐他丁,其他组剂量均按照肥胖实验处理,连续灌胃5周,测定小鼠血脂、动脉硬化指数、肝脏系数等指标,研究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难溶于水,且植物甾醇酯不易分散,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会氧化变质,故本文对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复合微胶囊进行研究,以期提高使用价值。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均可降低肥胖模型小鼠的体质量、肥胖指数(Lee’s)、脂肪系数。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体质量显著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P<0.05),与阳性组(奥利司他组)相比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Lee’s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Lee’s显著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P<0.05),与阳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脂肪系数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葛根素和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脂肪系数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阳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期间,模型组和各处理组小鼠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和脂肪切片显示,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与模型组相比,脂肪细胞变小,相同视野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肝小叶结构部分恢复,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明显减少,其中联合组相同视野中脂肪细胞数量最多,肝脏肝小叶结构大部分恢复,肝细胞索及肝窦结构较清晰,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显著减少,汇管区无炎细胞浸润,改善效果较明显。综上表明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都具有减肥作用,且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2)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都具有降低高血脂小鼠血脂的作用。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联合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TG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TC显著低于葛根素组(P<0.05),与植物甾醇酯组和阳性组(辛伐他丁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模型组,其中葛根素组、联合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植物甾醇酯组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HDL-C显著高于植物甾醇酯组(P<0.05),与葛根素组和阳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联合组LDL-C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LDL-C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组LDL-C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使用具有降低血脂作用,而且比两者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作用。(3)复合微胶囊研究结果:以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质量比2:3)作为芯材,最佳配方是乳化剂使用量0.7%、壁材配比(阿拉伯胶:β-环状糊精)5:5、芯材壁材比0.25、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是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75℃、均质压强25MPa。在此配方和工艺下,复合微胶囊中植物甾醇酯包埋率为89.04%,葛根素的包埋率为80.15%,产品稳定性强,流动性好,含水量3.57%;密度0.568 g/ml;溶解度为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