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是文明的产物,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档案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势,使得档案文化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认识档案这种文化,档案的文化价值在历史上是如何充分体现的,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使档案的文化性质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如何进一步的发展档案文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国整个文化建设的发展布局。本文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论述我们应该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文化本质属性进行认识、利用和发展等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希望结合历史经验、中外实例提出一些关于档案文化理论方面的见解。本文写作目的一是希望通过论述事实来说明现实变化,二是希望某些论点的提出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争论能尽快得出结论,使之上升为理论,最终付诸实践。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四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档案文化性的认识。从对档案、文化概念的解释入手,阐述档案文化的内涵和研究档案文化性的意义。第二部分档案文化性的体现。通过结合历史事实的具体表现,揭示档案文化性不仅体现在档案与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甚至档案人员和档案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档案就是文化,文化也是档案。第三部分档案文化性的发挥。档案馆是我国现阶段档案文化性体现和发挥的主体,档案文化性的发挥关键要靠档案馆,档案馆可以从发展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由传统利用方式向新型利用方式的转变、树立文化服务形象三方面着手使档案的文化性得到充分发挥。第四部分档案文化性的发展。本章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档案理论添加新的因素、将档案工作添加新的成分、将档案事业添加新的血液才能保持档案学科的活力。档案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出现,它的发展也是必然。了解这种现象,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探索如何因势利导,使档案的文化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使档案文化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意义。档案是文化之母,是文化财富,但是没有人从理论上对档案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入探讨过。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档案、发展档案,有利于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面对现实,档案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对未来,档案文化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其他文献
基于通过健康、体育课程让所有儿童拥有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梳理体育教学分层干预的文献,发现一般的分层干预仅能满足运动低效能学生的体育需求,未能有
利用语义角色标注技术对文献进行标注,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进行文献的语义相似度检测.提取文献中所有词语的上位词,为每篇文献形成句子-词-语义角色-上位词四部图.语义相似的句
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越来越无法满足人力
为促进经济与科技的互动发展,世界各国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有效的途径,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互补衔接,利用企业的资金促进科技的发展,利用科技的进步增强企
商标(Trademark)俗称“品牌”(Brand),是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或服务提供者为商品、服务设立的标志。如何高效快捷地组织和检索商标图像,是当今商标信息爆炸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探讨信息服务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及其区域集群式协同体系的构建模型,从智慧城市与信息服务体系的关系方面,论述区域信息服务体系的集群性、协同性、共享增值性特征;运用数学中的矩阵理论,将组织、技术、资源、人员、服务、用户等多个集成元素构建在一个区域集群式协同体系模型下,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的集群联合、协同运营、共享增值的特征,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实现构建中原经济区集群式信
目前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多采用数值描述,不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所评价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公差带的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描述方法:将读者满意度容忍值、满意
知识经济时代,情报(也有提法是信息)、物质、能源共同构筑社会发展三大支柱。情报作为一类信息源,已日益彰显其在了解外部世界及自身,制定科学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其价值实现问题已引
针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问题,首先从网络硬件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软件服务提供者两方面界定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主体,然后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相容性,利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集中诞生于21世纪初,经过10年的探索和创新,图书馆硕士点克服生源缺乏、师资不足和没有培养经验等困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