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语音习得中的偏误分析--以汉语为三语的来华留学生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yv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热”和“汉语热”不断升温,中国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但是,经过两年或三年的学习,一部分来华留学生仍会因无法说一口“纯正地道”的汉语而备受困扰。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语音习得,帮助学生提高语音准确度,已成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汉语为三语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语音习得的情况和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旨在为改善来华留学生语音偏误情况及促进国际汉语教育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以量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采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以汉语为三语的来华留学生的语音习得总体现状和偏误情况,分别总结了初、中、高水平学生最易犯的偏误类型、具体的偏误方向及石化情况。此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自动线性建模探究了年龄、语言距离、语言水平、迁移语言、参考语言、新近使用语言及汉语接触量等对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声调偏误率>声母偏误率>韵母偏误率;声母的塞擦音偏误率最高,三类韵母偏误率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去声偏误>上声>阴平>阳平;受试最易将其他声调偏误成阳平而任一声调+阴平的短语声调偏误最少;2)在各类偏误中,塞擦音、鼻韵母和上声偏误的石化现象最为严重;3)中、高水平组受试问不存在声母偏误率差异;仅低、高水平组受试在韵母偏误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低、中水平受试在阳平偏误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一语和二语水平与三语语音偏误无关,三语水平、接触量、年龄和迁移语言则与语音偏误显著相关,且三语接触量的影响程度>三语水平>年龄>迁移语言;所学语言数量和新近使用语言仅影响声母偏误;影响韵母偏误的因素最少;影响声调偏误的因素则还涉及年龄、性别、参考语言和迁移语言,其中性别仅影响上声偏误;5)一语的迁移主要对声母偏误造成负影响,而二语的迁移则主要对声调造成负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目前汉语学习者的发音准确度和汉语教学的宣传与推广,基于研究结果和访谈内容,本研究从教学顺序、教学安排、活动和策略等方面向汉语教学管理者、汉语教师和汉语学习者提出了意见及建议,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故乡为依托创作出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小说,创立了独属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和学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亦不少这样以故乡作为精神依托和文学创作资源来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汪曾祺的高邮小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行创作的河南作家墨白的“颍河镇”系列等。其中莫言在自己的笔耕不
学位
邓志谟是晚明比较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作家,编写“三记”小说《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戏曲《五局传奇》,《山水争奇》《花鸟争奇》《风月争奇》《蔬果争奇》《童婉争奇》等,这些作品的内容富有趣味,文体较为新奇,受到不少学者关注。由于某些限制,诸如材料不可见等问题,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三部小说,几部“争奇”研究相对较少,戏曲方面的成果仍然匮乏。研究邓志谟及其作品有助于了
学位
《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
学位
《湛轩燕记》是朝鲜洪大容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三节年贡谢恩使随行员的身份前往北京之行留下的记录,该书部头庞大,全书共十八万余字,记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衣食住行、典制俗礼、戏曲音乐、书画诗文等诸多方面。本文以《湛轩燕记》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部分词汇及短语进行溯源和考证。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湛轩燕记》的词汇构成。作品不但承袭了大量汉语古语词,还使用了清代才出现的新词和新义
学位
韦庄是晚唐五代重要的诗人。本文以其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韦庄的诗歌特征及相关问题。  文章的第一部分对韦庄的心态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韦庄一方面对建功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同时,由于晚唐的时代状况以及韦庄个人的遭遇等多种原因,韦庄心中又有着对隐逸的渴望与对自己遭遇的伤感。这种矛盾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是我们理解他诗歌精神特质的一把钥匙。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韦
学位
本文拟就对元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通过梳理《元氏长庆集》的流传以及元稹现存诗歌的情况,并通过对元、白文集至宋代流传不平衡现象的对比分析,认为“二公文章之晦明,与时运盛衰为上下”,自有宋一代始元稹声名的式微可能是造成其文集散佚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对两首“贞元年间酬寄吴士
学位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阮籍《通易论》、《乐论》、《首阳山赋》、《东平赋》、《亢父赋》、《答伏义书》、《大人先生传》作细致考察。  第一章论《通易论》与《乐论》,从魏晋清谈的视角入手,对《通易论》如何“通”《易》作了考察,分析了阮籍对《易》的认识,阮籍如何通《上经》,如何用“反”与“改”的辩证思维通《易》下经,既而在基本卦、卦与卦之间的通,对政治中关键概念的定义,反映阮籍理想中一有秩序之自然
学位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接受史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方玉润及其《诗经原始》被发现及被重视的原因,指出胡适等人对方玉润及其《诗经原始》的接受,完全是因为方氏书中所凸现的那种怀疑精神和对《诗经》文本的涵泳符合了胡适等人“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观念和他们对《诗经》文学性质的认识。在接下来对《诗经原始》对传统《诗经》学的批判和方氏《诗经原始》的阐释方法的研究中揭示方氏儒家传统《诗》学观的本质。并进而联系方氏所处
学位
《河岸》是中国著名作家苏童创作于2007-2009的一部长篇小说,自2009年出版以来,便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苏童曾凭借该部长篇小说荣获2009年第三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自成立以来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如同其它文学作品,该部小说也曾被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译成英文并于2010年出版。  葛浩文作为享誉国内外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其翻译的著作均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河岸》英译本The Bo
学位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中国书法所具有的哲学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中国书法的相关英文出版物数量呈上升趋势,国内外各大艺术博物馆竞相举办中国书法艺术作品展,以供社会各界欣赏学习,同时中国书法也得到了西方人的欣赏与学习。  博物馆文本具有文化功能,其解说词的英译旨在传递相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