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形态取向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也日新月异,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已有的课程不能再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建国以来的八次课程改革及其社会文化形态取向,从而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社会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进而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课程改革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想达到理想的程度,需要充分认识其所处的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正确认识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检索法、文献分析法、历史法、比较法等。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等背景出发,论述了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形态取向研究的必要性,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等。 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形态对文化与教育规约的表现与途径,分别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三形态来予以阐释。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作为培养社会中人的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就会不同。 第三部分,阐述课程及课程改革与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承使得课程复制已有的内容,文化变迁会引发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又会影响社会文化。 第四部分,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共经历了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前四次课程改革主要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显示出农业经济社会中教育的防范职能。第五次、第六次及第七次课程改革均突出了课程建设的科学化及现代化取向。 第五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权力与发展权力的尊重,显现出了与工业经济相符的教育的职能,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实施的课程改革并非指向传统教育的简单修补,而是指向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即工业经济生活形态以及与之相符的工业经济文化形态。 第六部分,也是本论文的结语,即我们需要深化对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引发的问题,课程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有些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还有些问题要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程度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率.但从当前情况看
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中,教师权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从社会发展和教育转型的要求出发,并应对教师权威的现实问题和挑
重庆煤炭集团天府矿业公司磨心坡矿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关,爱和帮助职工群众放在工会工作的重要位置,创新帮扶品牌,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道德失范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也日益普遍,其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和侵蚀作用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当前教育与心理学界非常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学生信任他们的老师,才能更好的接受老师所传递的知识和观念,教师信任他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安全教育,更离不开家园的合作。在安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家园合作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笔者试图将“安全教育”与“家园合作”结合起来,从家园合作的角度研
1 撑把遮阳“伞”。电动机大多在露天运行,往往受强烈的阳光直射,使本就产生热量的电机温度更高。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作为人对于实在的、完整的世界画面努力追求的理论表现,它的宗旨和目标,并非像科学那样,仅仅将事实作为事实来加
心理授权、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是研究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组织行为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心理授权、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基层军官心理授权的构成维度以及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