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在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度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西南地区,常发育有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油气管网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已建成管网和规划管网不可避免地要穿越高山、丘陵及平原地区,管网所经之地可能大量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油气管网一旦被线路两侧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损坏,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以人工线路巡查为主,周期长,成本高,调查成果质量也难以保证。近年来,以InSAR为主的遥感新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获取地表微小形变的能力,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前期大范围识别与后期高精度监测的研究与应用中。本文以贵州省晴隆县为研究区,以中缅油气管道晴隆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油气管网地质灾害识别技术,其主要使用InSAR时序分析干涉测量技术全面识别地质灾害早期隐患点,同时以GIS技术手段,运用信息量法建立研究区指标体系进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进而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最后对InSAR识别的前期地灾隐患点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进行叠加综合评价,得到数量较少、精度较高的区域“普查”成果,为后期空基“详查”及人工外业“核查”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利用覆盖中缅油气管道晴隆段新、老路由的Sentinel-1数据,时间跨度约三年,包括了升轨和降轨数据各33景。分别采用了PS-InSAR和SBAS-InSAR方法获取了研究区的形变速率结果,在老路由缓冲区范围内,人工交互解译出50个靶区,其中通过加载多期Google Earth影像,发现地表明显变化图斑有30个,另有1处较为明显的自然滑坡;在新路由缓冲区范围内,人工交互解译出26个靶区,其中通过加载多期Google Earth影像,发现地表明显变化图斑有11个。总体来说,老路由沿线隐患点明显多于新路由,表明老路由沿线地质环境复杂,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概率较高;从升轨数据和降轨数据识别成效来看,升轨数据略高于降轨数据;不同轨道的InSAR地表形变监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基于高分一号影像、DEM数据和研究区地质详图等资料,提取了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河流、交通路网等灾害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揭示了一些不同危险等级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具体结论有:从新、老路由缓冲区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大多集中在坡度>45°和断层影响度集中的区域,且在河流两侧分布较为明显;从统计面积来看,新、老路由缓冲区中等及以上等级的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5.27%、62.67%,即老路由两侧潜在地质灾害风险高于新路由。从管道自身风险分段来看,老路由中较高风险段与高风险段的占比也高于新路由;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发育与其地质环境紧密相关;总体而言,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呈现出面积较广、中等及以上等级危险区表现为带状分布的特点。(3)在前期InSAR时序分析干涉测量技术识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上,叠加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区划图,对比分析可知,整体表现出中等风险区在综合评价后数量呈现减少,而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在综合评价后数量呈增加的规律,且老路由沿线中等及以上等级风险区数量明显大于新路由;新路由缓冲区范围内,InSAR识别出疑似隐患点图斑数量为26个,InSAR普查成果综合评价后中等及以上等级风险区的图斑数量为22个,数量减少约15%;老路由缓冲区范围内,InSAR识别出疑似隐患点图斑数量为50个,InSAR普查成果综合评价后中等及以上等级风险区的图斑数量为32个,数量减少约36%。经过InSAR普查成果综合评价后,后期用于外业人工核查的图斑点位明显减少,初步估计平均效率提升约15%~20%。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综合评价来进一步提高前期识别成果的精度,为后期空基“详查”和人工地面“核查”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方法较为科学,提高了效率,具有实际操作性,有一定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