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生物膜胆固醇及膜与多肽的相互作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膜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体通过细胞质膜将生物细胞的内外隔绝开来,通过大量的细胞内生膜将细胞器的内外隔离开来,这样可以使得生物细胞以及生物细胞器更加的功能化,使得很多的细胞内反应变得更加的安全。生物膜的组分是多样的,包含有各种各样的脂质,胆固醇,以及蛋白质等。生物膜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内外的物质输运、能量转换及信息的传递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生物膜结构与性质,以及其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工作。本文我们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胆固醇在不同脂质双层膜当中的行为,考察了膜与塑形蛋白以及外界细胞穿膜肽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我们简要介绍生物膜的基本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力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性质。本章中,我们着重介绍目前生物膜研究的几个热门领域。首先是对生物膜中胆固醇的研究,胆固醇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含量丰富的代谢物,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接着,我们将介绍生物体内膜转运过程的生物膜重塑现象,而且特别的强调该过程中膜重塑蛋白的作用。最后,我们将介绍生物膜与外在的多肽的相互作用。这种多肽或蛋白包含很多的类别,比如说抗菌肽,细胞穿膜肽。  第二章,我们主要介绍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特别是分子模拟当中的力场选择。我们介绍了全原子模拟方法和粗粒化方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在生物分子体系包括生物膜,蛋白质,多肽,纳米颗粒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胆固醇在几种不同的细胞膜中的行为。目前,对胆固醇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中分布行为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可以有助于揭示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起因。我们的结果表明,胆固醇在不同的膜当中的熵-焓值依赖于细胞膜的磷脂堆积。紧密的磷脂堆积对应有利的熵,但焓却是不利的。与此同时,疏松的磷脂堆积对应着不利的熵,但焓是有利的。在不同细胞膜环境下,热力学变化的不同将会影响胆固醇在膜与膜之间以及膜内的分布。我们还研究了胆固醇在弯曲的膜上的跨膜分布,发现因为在弯曲的膜中,膜的两个单层的磷脂堆积发生了不一样变化,这将导致胆固醇在膜的两个单层上重新分布。最后我们定量化地提出了一种物理机制,来解释胆固醇在膜两个单层上的再分布行为。并且,我们讨论了这种再分布行为在膜形变过程的作用,并指出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降低膜弯曲所耗费的能量,这些研究结果增进了对胆固醇在细胞膜间与膜内的分布情况的认识。  第四章,我们主要研究细胞穿膜肽与膜的相互作用。细胞穿膜肽(CPPs)能够有效地将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导入动物细胞中。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系统研究了(Arg)9(细胞穿膜肽的一种)转运通过细胞膜的微观机理。我们的结果表明,细胞膜的不对称性(尤其是膜磷脂电荷分布的不对称性)是(Arg)9转运的前提和关键,而膜孔的产生(往往需要多个肽之间的协同作用)则是(Arg)9通过细胞膜的主要途径——在膜磷脂不对称分布情况下,多个(Arg)9诱导细胞膜产生膜孔,然后经由膜孔直接穿膜进入细胞内部。此外,通过在(Arg)9一端接入纳米粒子(作为货物分子),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在有货物分子存在的情况下,(Arg)9的穿膜机制及其转运能力,并考察了纳米粒子的亲疏水性对穿膜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在接入纳米粒子后,(Arg)9与纳米粒子二者的复合体依然能够通过协同作用直接穿过细胞膜,不过亲疏水性不同的粒子在穿膜过程中所经由的路径则大不相同,而且疏水性纳米粒子要比亲水性纳米粒子更加容易被输运。这些研究结果有可能对将来以细胞穿膜肽为载体的药物设计、输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第五章,我们研究膜塑形蛋白的氨基端螺旋在塑造膜形状过程的作用。我们结合全原子模拟与粗粒化模拟,研究了Epsin,Sar1p以及Arf1三种蛋白质的氨基端螺旋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全原子模拟表明,两亲性螺旋嵌入细胞膜会导致包含该螺旋的脂质单层的磷脂尾部序参量降低,而不包含该螺旋的脂质单层的磷脂尾部序参量会升高。并且Epsin与Sar1p氨基螺旋对磷脂堆积的影响要大于Arf1氨基螺旋的影响。进一步的粗粒化模拟直接展示了在多个氨基端螺旋嵌入膜的情况下膜的变形过程。我们发现对比Arf1氨基端螺旋,Epsin与Sar1p氨基端螺旋能诱导更大膜曲率。此外我们尝试阐释了多肽的长度,净电荷,疏水性以及输水矩是如何与Epsin,Sar1p以及Arf1氨基端螺旋的膜塑形能力相联系在一起的。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蛋白驱动的膜重塑机制。  第六章,我们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该文第一部分回顾了前有用LIF方法分析微量成分的情况,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讨论了LIF的基本原理,并着重讨论激光强度在线性区域和饱和区域的行为,这对实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论文集仅将与临界动力学有关的5篇文章综述在内,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Glauber临界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单自旋翻转机制推广为单自旋跃迁机制,并将跃迁概率只满
#tau#是唯一能够衰变到强子的轻子,研究#tau#的强子衰变有助于理解非微扰QCD的这一物理学难题.该文使用L3实验1992至1995年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结合简单Cuts和神经网络对#tau
自然界中,有着许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小生命.有团结协作的蚂蚁,有无私奉献的春蚕,有默默无闻的蚯蚓……但我更喜欢的是热爱生活的小蜜蜂.
陈爱东,男,75年7月22日出生,1997年到2000年师从于朱永生研究员,于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软件系统是实验高能物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在线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具备超高灵敏度、超低暗计数等优点,在可见光到红外光波段显示出优异的单光子探测能力。但是,传统的SNSPD通常工作在非线性模式,不具备光子数分辨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强子相互作用物质的基本理论。由于QCD在低能区域的非微扰特性,使其在低能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物理内容。低能QCD有两大特征:色禁闭与手征对称性的动力学破缺
该文第一部分详细讨论了成像板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关性能,并介绍了利用成像板系统在北京同步转辐实验室建立的一系列新的二维实验方法,诸如二维X射线粉末衍射 、生物大分子晶
该文通过分析50升液氩时间投影室(LAr TPC)中γ放射源事例和蒙特卡罗事例,提出了挑选能量为5-6MeV康普顿电子径迹的判选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康普顿电子径迹的方向进行了研
B介子衰变提供了研究CP破坏起源的一个理想地方.研究人员首先讨论了B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并回顾了近年来的一些进展.B介子衰变也可以用来探索#tall#破坏和CPT破坏.对于T破坏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