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油田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目前油田上的主要开采方式以水驱动力开采为主,对于油层中岩心孔隙结构的网络模型的研究也已都进入了实验阶段,各大油田对于水驱及化学调驱的实验也已走过了将近20年得历程,对于原油资源日趋紧张的国际大环境下,争取剩余原油的开采将成为后期原油开采大方向,也是毕竟之路,研究岩心的孔隙网络内流体的运移方面也就成为了攻克油田剩余原油开采的坚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从岩心的微观机理出发,选取柴达木油藏内两个主力油藏的区块岩心,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成像技术,对柴达木油藏内两个主力油藏的区块岩心不同水驱作用阶段进行了180度旋转角度的成像,并对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构,建模数字岩心,最终利用该网络模型进行孔隙级流动模拟研究,分析依靠自然能量开采及水驱油的中岩心孔隙结构的微观参数对流体运移影响。本文从微观上探索柴达木油藏内两主力油藏的油水渗流规律,探索了含水率不同的阶段岩心孔隙结构的微观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驱油效率随配位数、形状因子、孔隙半径的增大而提高,随润湿角的增大而降低。网络模型的引入节约了实验成本,减少了岩心的取样繁重,同时也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油田后期剩余油的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三维模型对于油田中后期含水率上升后流体在孔隙结构内的运移规律也能做出准确的模拟,从而提高了油田采收率的预测,对驱油效率的计算也提供了基础。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成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建模,研究了油田中后期的岩心的孔隙结构及含水率对混合流体的运移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岩心的配位数、形状因子等微观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深入了解岩心的微观物性;利用图像二值化方法对岩心的核磁共振成像照片进行处理,进而更清晰的分辨出岩心的孔隙结构。 基于分析油田中后期的岩心孔隙结构对剩余原油的开采的影响规律,本文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建立岩心的网络模型方法简介、确定数字化岩心的建模方法;数字化岩心建模及其性质分析;构建岩心三维网络模型的构建;岩心三维建模后混合流体在孔隙内的运移规律模拟研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