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确定吸引外资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之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快速增长,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FDI的引进和利用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FDI的引进也对国内储蓄存在着替代效应,对国内投资存在着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储蓄额连创新高,截止2010年5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8.51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2万元,国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同时国内投资率与国内储蓄率同步升高,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投资率不断攀升,2009年这一数值达到47.52%,平均维持在36%左右的平均水平。高额的储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后盾。与此同时,国内的储蓄额和投资额之间的差值一直稳定在大体相当于GDP的2.5%这一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国内储蓄率过高,储蓄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继续保持低消费率高资本形成率,至少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这就说明我国存在着FDI大规模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内投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因此,针对FDI与国内储蓄、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全面爆发,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散到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全球进入一轮衰退期,其影响不仅危及了虚拟经济,还扩散到实体经济。次贷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前所未有,各地央行向市场注资以增加流动性,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另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帮助经济早日复苏。随着这些政策效应的显现,全球市场慢慢回暖。我国的经济在2009年年底也逐渐的好转,形成了“V”型反转,出口慢慢好转,股市迎来了一轮小牛市,楼市也缓慢攀升。因此到2010年,由于市场通货膨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央行上调了3次存款准备金,发放了多次一年期及三年期央行票据,也出台了一些楼市调控政策;但同时伴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促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拐点。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对其前后的FDI与国内储蓄、国内投资的关系研究就具备了实际的研究意义,并根据实证结果与实体经济情况,对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各国都迎来了新一轮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发展,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走向何方?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双重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实现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相均衡并以此实现一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都将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的FDI、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数据作为样本,对FDI与国内储蓄、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做出解释,并且作一个前后对比分析。第一章是导论,陈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围绕FDI与国内储蓄的关系和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与不足,给出了文章主要章节的结构简图。第二章对FDI、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同时从各个方面对FDI、国内储蓄及国内投资的现状、发展和变动态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根据2001年11月加入WTO后,中间以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8月)为分水岭,利用我国FDI、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金融危机前后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第五章在前文所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小结了全文的基本结论,并由此引发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关于我国如何有效地利用FDI、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及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相关问题思考,并就如何更好地利用FDI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如何提高储蓄-投资的均衡水平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