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亚太气候年际变率的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w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亚太地区包含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人口稠密,农业发达。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的变化会影响极端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寒潮灾害的发生频率,威胁该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由于亚太区域海陆分布复杂、气候影响因子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当前对于亚太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及其成因认识仍然不足。因此,本文先利用高分辨率单独大气模式,保持全球海表温度年际变率不变,分析了气候态海表温度增暖对亚太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水汽收支、湿静力能诊断等方法分析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的原因。接下来利用耦合模式预估亚太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特征,并分析关键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原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气候态海表温度增暖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年际变率的影响
  耦合模式预估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后厄尔尼诺相关降水年际变率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增强,在赤道西太平洋减弱。气候态海表温度(SST)增暖是厄尔尼诺相关的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年际变率增强的重要原因。但其中的物理机制尚未被充分理解。本文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MRI)的60km单独大气模式研究北半球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年际变率未来变化对气候态SST增暖的响应及相关物理机制。该模式的未来试验的SST强迫场保持了历史试验中SST的年际变率,同时叠加了A1B排放情景下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多模式预估的气候态SST增暖型。研究表明气候态SST增暖下,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年际变率确实显著增强,这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年降水增加远多于非厄尔尼诺年。水汽收支分析表明控制气候态比湿的垂直输送的动力因子(垂直速度异常变化)和热力因子(气候态比湿变化)均对厄尔尼诺相关的降水异常增加有贡献,其中前者起主要作用。湿静力能诊断进一步表明垂直速度异常的变化源于底层暖湿空气的向上输送项增强,同时高云量增加和云顶高度升高引起的云长波辐射效应增强对厄尔尼诺期间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也有重要正反馈作用。
  二、气候态海表温度增暖对东亚夏季降水年际变率的影响
  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降水的年际变率变化是控制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因子,对社会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气候态SST增暖导致热带降水年际变率增强可能通过大气遥相关影响东亚季风降水,但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基于耦合模式的预估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后东亚降水年际变率将增加,但物理机制尚不完善。本章使用水平分辨率60km的全球单独大气模式,保持增暖前后ENSO年际变率不变,分析SST的非均匀增暖对东亚季风降水年际变率的影响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后东亚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率将增强,尤其是中国南方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基于水汽收支和湿静力能诊断方法对降水变率的增强进行分析,发现其归因于与动力作用有关的异常垂直平流的增强。上升运动变化原因有二:一是中高纬度波列通过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环流引起气候态湿焓水平平流变化;二是对流-云长波辐射正反馈效应的变化。
  三、气候态海表温度增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影响
  利用全球单独大气模式模拟,本章研究北半球冬季东亚地表气温年际变率未来变化对气候态SST增暖型的响应及相关物理机制。该模式的未来试验的SST强迫场保持了历史试验中SST年际变率叠加上了RCP8.5排放情景下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式预估的气候态SST增暖型。研究表明气候态SST增暖致使亚洲大陆大部分区域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增强,尤其是中国中西部,东南亚区域西北部,南亚区域东部的地表气温年际变率。进一步从地表气温平流和地表净辐射通量变化角度解释了东亚中部区域年际变率增强的原因。分析表明东亚中部区域年际变率增强主要是由于地表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年际异常增强,而环流变化引起的水平温度平流增强起次要作用。
  四、耦合模式模拟的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降水年际变率的变化
  前三章着重分析了气候态SST增暖对亚太区域降水和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影响,而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除了受气候态SST影响外,还受到SST年际变率变化的影响。本章使用CMIP5的耦合模式数据,分析了RCP8.5排放情景下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年际变率的变化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后东亚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率将增强,尤其是中国南部梅雨区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基于水汽收支方法对东亚梅雨区域降水年际异常的增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异常上升运动导致的气候态水汽垂直平流异常增强起主要作用,而异常风导致的气候态水汽水平平流异常起次要作用。对于前者,气候态比湿垂直分布的变化是气候态水汽的垂直输送增强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东亚大部分区域全球变暖后垂直速度异常变化不大,而气候态比湿垂直梯度增强,这有利于增强向上的水汽平流,使异常降水更强。对于后者,气候态比湿水平分布变化是气候态水汽的水平输送增强的原因。尽管东亚梅雨区域的对流层低层异常东南风略有减弱,但气候态比湿经向梯度显著增强,导致水汽水平平流增强,引起梅雨区域降水年际异常增强。综上所述,全球变暖后气候态比湿垂直梯度和经向梯度增强是东亚梅雨雨带区域降水年际变率预估增强的主要原因。
  五、耦合模式模拟的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预估变化及原因
  本章采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26个耦合模式研究全球变暖后北半球冬季东亚地表气温年际变率未来变化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RCP8.5排放情景下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变化模式不确定性较大,主要体现在东亚中纬度区域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预估变化上。MIROC5、NorESM1-M、bcc-csm1-1和IPSL-CM5A-MR等模式预估东亚中纬度区域气温年际变率在全球变暖后增强,GFDL-CM3、FGOALS-s2、GFDL-ESM2M和bcc-csm1-1-m等模式预估东亚中纬度区域气温年际变率在全球变暖后减弱。东亚中纬度区域气温年际变率预估增强的模式中,CCSM4、CSIRO-Mk3-6-0、GISS-E2-R和MIROC5预估南部区域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增强,CESM1-CAM5、HadGEM2-AO、IPSL-CM5A-LR和NorESM1-M预估北部区域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增强。气候态地表气温梯度和异常环流变化引起的温度平流年际变率的变化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年际变率的变化是模式预估的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灰霾污染现象频发,主要以高浓度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区域性分布为特征。城市近地面大气颗粒物在很大程度上与本地源排放相关,地面观测难以准确地估量区域输送对城市空气质量的贡献。然而,垂直外场观测可以表征大气边界层的理化结构,进一步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有机气溶胶是PM2.5的重要组分,且多数具有水溶性。二元酸及相关化合物是水溶性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因此研究该类有机组分的冬夏差异和垂
学位
近些年,灰霾事件频发,如何有效管控、清除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湿清除是大气气溶胶和污染气体从大气中清除最有效的清除过程之一,湿清除系数(wet scavenging coefficients,WSC)是衡量湿清除效率的重要参数。湿清除过程主要分为云内清除和云下冲刷两种机制,在细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云下冲刷的作用通常大于干净清洁的地区。目前基于计算效率的限制以及缺少对中国
学位
为了进一步拓展双偏振雷达反演云降水微物理特性的能力,减小以往反演方法中依赖经验公式的使用而带来的局限性,本文致力于提出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进行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变量定量反演的新方法,并开展验证、对比及应用研究。首先,开展利用散射数值模拟获取水凝物的散射特性、对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等基础性研究。然后,在此基础性上通过直接建立逆向映射数据库的方式提出了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参数新方法
学位
氧化亚氮(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且是破坏平流层臭氧(O3)的首要人为源成分。一氧化氮(NO)是一种活性气体,排放的NO在几分钟内就与二氧化氮(NO2)达到光化学平衡。NO和NO2统称为氮氧化物(NOx)。NOx是O3和光化学二次污染物的反应前体物,同时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源,其氧化产物硝酸还是形成酸雨的重要成分。陆地生态系统是N2O和NO重要的排放源。准确、高精度地测定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
学位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华北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特别是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可以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甚至区域气候。有机气溶胶(OA)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在华北地区约占PM2.5的20-60%,深入研究OA的来源和变化特征对于未来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来源与组成的复杂性,区分与定量OA一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近些年,气溶胶质谱仪(AMS/ACS
学位
青藏高原与大气间能量和水汽交换通量可以从局地到全球尺度上驱动气候变化,同时增强亚洲季风、影响全球大气水分和能量循环。此外,蒸散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变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能量交换通量和地表实际蒸散的直接观测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
学位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O3)的前体物,华北平原面临颗粒物和O3“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现象,但其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颗粒物浓度近年来已有明显下降,O3浓度却逐年上升,这表明VOCs的控制水平和方向仍需改善。此外,夜间残留层(RL)中储存的污染物会在日间通过对流在边界层内混合,从而改变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比例,进而改变O3和SOA浓度。要深入研究其生
近年来,登陆TC大风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利用精细化观测数据,开展TC登陆前后风场精细化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可行且十分必要。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合敏感性试验,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登陆TC大风(尤其是近地面大风)分布特征及其与TC热、动力结构乃至微物理结构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对TC大风分布机理的深入认识。  本文首先利用逐小时风速观测资料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分析了200
学位
本论文系统分析了ENSO循环相关的热带海温异常以及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重点关注了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季节内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环流次季节变化过程。首先分析了El Ni(n)o衰减年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夏季副高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中的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5.0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热带雨林面积占世界的40%,能释放全球20%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对延缓全球变暖、调节区域以及全球气候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森林的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并为旱灾、森林大火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当地生活、气候及全球气候都造成了重要影响,这使得研究亚马逊地区的降水尤其是其冬季降水变得至关重要。基于NCEP/NCAR再分析数据、GPCP降水数据、ER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