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agmatic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Hedges in English Cover Letter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and Eng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美国学者L.A.扎德(Zadeh)提出了模糊理论,并把它引入到了语言学研究领域。模糊限制语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普遍,最典型,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模糊语言。众多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特征、语用特点,在书面语、口语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研究,目前对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闻语篇、广告语、政治访谈里,涉及英语求职信的研究很少,涉及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各三十篇,在E.F.普林斯(E.F.Prince)(1982)提出的分类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旨在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的出现频率、比例特征等,此外,本文还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模糊限制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三个主要研究问题:
  第一,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哪些类型、表现形式及其异同之处?
  第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策略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有何异同及引起异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三,在两类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何语用功能?
  研究发现,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在两类求职信中,程度变动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在中国学习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间接缓和语在英语本族语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模糊限制语也大量应用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语用策略方面还有待进步。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较差,对模糊限制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用意识不强,中西思维差异等。此外,本研究还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本研究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综述,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包括求职信和模糊语的定义及特征、模糊语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语用策略的介绍。
  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来源、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第四章是该论文的主要章节,首先基于普林斯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找出两个语料中符合分类的模糊限制语,对其列表分类,旨在比较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出现频率和分布的异同。其次,通过呈现例子,比较了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语用策略的异同,并试探性地归纳出存在异同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第五章是结论,首先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其次指出该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社会、政体的大转型。其间,以严复、林纾、梁启超为代表的当时中国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所进行的西学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促动因素之一。该时期的翻译作品从数量、内容多样性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因而该时期的翻译当之无愧地居于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为数不多的翻译高潮之列。  然而,以往对该时期翻译所做的研究多在传统的翻
学位
期刊
期刊
本文用内省的方法探究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精神活动,进而来审视这种精神活动如何协助译者将原文本中的美学特质和语言表达风格成功传译到目的语文本之中。具体来说,这种精神活动指的是两种意象:审美意象和认知意象。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细读者和审美者。在细读原文本这件艺术品时,译者的审美直觉参与其中,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形象而充满张力的心理画面,这幅画面就是译者的审美意象。本文认为,译者在“描摹”这幅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随着大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宣传资料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在传递信息、吸引全球游客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旅游景点介绍篇幅简短,能更方便、更有效地为潜在游客提供所需要的旅游信息。近些年来,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主位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裁的语篇分析中,用以观察说话者是如何建立和开展语篇以及语篇中的关键信息是如何分布的,但是涉及旅游景点介绍的研究还很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