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美国学者L.A.扎德(Zadeh)提出了模糊理论,并把它引入到了语言学研究领域。模糊限制语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普遍,最典型,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模糊语言。众多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特征、语用特点,在书面语、口语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研究,目前对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闻语篇、广告语、政治访谈里,涉及英语求职信的研究很少,涉及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各三十篇,在E.F.普林斯(E.F.Prince)(1982)提出的分类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旨在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的出现频率、比例特征等,此外,本文还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模糊限制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三个主要研究问题:
第一,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哪些类型、表现形式及其异同之处?
第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策略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有何异同及引起异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三,在两类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何语用功能?
研究发现,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在两类求职信中,程度变动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在中国学习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间接缓和语在英语本族语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模糊限制语也大量应用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语用策略方面还有待进步。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较差,对模糊限制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用意识不强,中西思维差异等。此外,本研究还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本研究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综述,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包括求职信和模糊语的定义及特征、模糊语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语用策略的介绍。
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来源、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第四章是该论文的主要章节,首先基于普林斯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找出两个语料中符合分类的模糊限制语,对其列表分类,旨在比较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出现频率和分布的异同。其次,通过呈现例子,比较了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语用策略的异同,并试探性地归纳出存在异同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第五章是结论,首先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其次指出该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各三十篇,在E.F.普林斯(E.F.Prince)(1982)提出的分类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旨在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的出现频率、比例特征等,此外,本文还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模糊限制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三个主要研究问题:
第一,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哪些类型、表现形式及其异同之处?
第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策略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有何异同及引起异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三,在两类英文求职信中模糊限制语有何语用功能?
研究发现,在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文求职信中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在两类求职信中,程度变动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在中国学习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间接缓和语在英语本族语者的求职信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模糊限制语也大量应用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语用策略方面还有待进步。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较差,对模糊限制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用意识不强,中西思维差异等。此外,本研究还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本研究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综述,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包括求职信和模糊语的定义及特征、模糊语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语用策略的介绍。
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来源、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第四章是该论文的主要章节,首先基于普林斯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找出两个语料中符合分类的模糊限制语,对其列表分类,旨在比较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出现频率和分布的异同。其次,通过呈现例子,比较了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中语用策略的异同,并试探性地归纳出存在异同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功能。
第五章是结论,首先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发现,其次指出该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