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通道的导电特性对回击放电电流强度的影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ei413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放电通道的物理特性一直是雷电防护领域所关心的课题,闪电过程主要包括先导发展和回击放电,先导作为闪电发展的初始阶段,为回击提供放电通道。因此研究闪电先导通道的导电特性与回击放电强度的相关性对揭示电流传输特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在青海地区获得的云对地自然闪电的光谱信息,通过光谱定量分析,计算直窜先导和其相对应的继后回击通道内的温度、电子密度、电导率等反映通道内部物理特性的参数。通过分析直窜先导和相应继后回击的相关物理参数沿通道的分布特征发现,回击通道电导率沿高度的分布与相应直窜先导通道中的分布具有类似的规律,先导头部与回击通道底部的电荷密度呈现很好的线性相关。先导通道内的电荷密度是影响回击放电电流强度的重要因素,结合光谱特征推断,先导头部电荷密度与回击通道底部电流强度呈正相关。计算闪电放电等离子体中电导率的过程中,发现利用不同的输运截面方程计算电导率的结果不同,结合空气等离子体传输理论,用两种计算电导率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组自然闪电的电导率。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发现两种计算电导率的方法所得闪电核心通道电导率的数量级均为10~4S/m,且同一通道内的电导率随通道高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或保持基本不变的规律。闪电通道内电子之间的碰撞以及电子与一、二次电离离子的碰撞对电导率的贡献不可忽略,用电子激发态的输运截面计算闪电核心通道的电导率更为合理。
其他文献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河川径流在时空特征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配置、管理与利用。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文过程变化机制,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61-2018年石羊河流域径流观测数据对上游、各支流及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
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殊的地理单元之一,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介于3169-4649 m,受南亚、东亚、高原季风、西风环流等共同影响,对气候响应灵敏,气候环境较为复杂,加之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湖区内沉积物成为研究古环境演化和高原隆升的良好信息载体。因此,借助色度及粘土矿物指标来记录青海湖地区的沉积环境,探讨色度及粘土矿物的古气候意义,发挥其揭示古环境变化的精确性及可行性,可丰富青海湖周边及类
本文利用四个配体得到了6个发光配位聚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基本表征,同时也研究了它们的荧光传感性能。1.基于N杂环类配体的Zn(Ⅱ)/Cd(Ⅱ)配位聚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利用三角形配体三-(4-咪唑)三苯胺(TIPA)和V字形配体4,4’-二(吡啶基)二苯醚(OPY)与羧酸类配体D-樟脑酸(D-H2cam)和2,5-噻吩二甲酸(H2tda)通过水热法合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不仅反映了水-气界面能量交换强度和物质迁移过程,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随着当地冬季旅游热度的增高,开展青海湖湖冰厚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不仅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冬季青海湖管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青藏高原0.01°×0.01°气温数据集、ERA5
农田土壤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当前我国在经济作物如果树等生长管理中采取的不科学的灌溉施肥方式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关中地区典型葡萄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0(0 kg?hm-2)、N155(155 kg?hm-2)和N232(232 kg?hm-2)处理,并以沟灌
在常见的环境同位素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体的组成部分,是地表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媒介。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2H和δ18O)定位监测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的基础,有助于理解不同环境水体相变、混合和输送的过程,并为水资源调配、灾害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东部气候干旱,水资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输入项,水分子中蕴藏的同位素信息成为示踪水汽来源的重要凭证,稳定同位素技术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甘肃定西地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区,气候极度干旱、环境灾害频发,对于本区水资源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使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定西地区水循环成为新技术手段,本文依据实地测量数据对定西市的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信息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并对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状况进行解析。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最小二乘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形成与起源的基础。由于钻孔取样和高温高压实验的限制,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法成为地球内部物质物性研究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是地震学观测与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状态研究的纽带和桥梁。地球内部的Fe-O体系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物理化学的转变。最近发现的FeO2以一种新的化学计量比出现并在核幔边界处稳定存在,并且在地幔压力下其与He元素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造成了一系列危机。中国绿洲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生命之源和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大范围的极端干湿事件将导致中国绿洲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严重制约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同干旱指数固定阈值对极端干湿事件
降水中的氢氧同位素作为理想的水汽天然示踪剂,在研究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以及生态水文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且不同地理环境下降水稳定同位素所蕴含的环境意义也差异较大,尤其在气候变化过渡地带尤为明显。陇中天水地区地处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区域小气候变化明显,降水过程差异复杂且多变。鉴于此,本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5月期间在天水地区建立降水稳定同位素监测网络。结合大气对流活动,系统分析了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