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道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认为,“天道”是一个大致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词语。对于包括孔子在内的先秦诸子百家而言,天道的内涵及其意义,其实是一个受到各家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焦点问题之一。总体而言,虽然诸子均很少直接使用“天道”一词,但是由天道之意义衍生、发展而来的“天之道”、“天下之道”以及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天人关系问题,都被各家广泛论及。从对周代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来看,“天道”最初是指天文星象的运行轨迹,“道”也即道路之意。按照郭沫若的观点,在老子之前,“天道”之“道”就已经被广泛地用作对规则、法则的指代。换言之,“天道”不仅是指自然界的宇宙天文现象,同时也作为一种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意义的法则启示人间之道。天道问题借此因而成为诸子思想理论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孔子虽然很少直接使用“天道”一词,天道问题也未直接表现为《论语》的核心,然而它其实不仅是孔子仁爱、礼乐思想的根基,而且它本身还具备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层级和思想结构。这个结构由“天”、“天命”以及“天下之道”三个部分组成。在这其中,“天”代表的可谓是孔子基本的天地自然观和宇宙世界观。“天命”则是沟通、连结该种天地、世界观与(君子)人生观、道德观的关键,是天道落实为人道和社会之道的必由之径,因而是孔子天道哲学理论的核心和主旨。“天下之道”代表的则是,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政治、国家理想。因此,“天下之道”其实也就是指在《论语》中,被孔子反复强调的、旨在求得社会现实理想之实现的礼乐、仁爱之道。由此可见,虽然“仁”与“礼”是《论语》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词语,但它们的实现和完成,实质上都是以“知天命”之君子为个体依托。就其本质而言,其实也都是源自于天道的规定。简而言之,天道与仁以及礼一样,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后二者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核心,而前者则作为根基而隐藏起来。实际上,“天”、“天命”以及“天下之道”,这三个词语远非孔子首创。其中,“天”的传统意义以及孔子对其的哲学化解读,其实就直接构成了孔子天道哲学理论的基础。孔子以君子德行为旨趣的、道德化的“天命”观,也与周代以来天命王权观的道德转向直接相关。有关“命”以及天命王权的问题,《尚书》、《逸周书》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在夏、商时期, “命”主要是指“命令”之意,“天命不可违”、“天用剿绝其命”是其中代表性的说法。“天命”观在周代的道德转化,实质上源自周人自先祖——弃——孕育的、由农业播种生产而来的天崇拜。“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推动了个体行为的道德性、审美性转化。“天下”也是一个被先秦诸子百家广泛使用的词语。同样是根源于对“天”的崇拜,及至周代之时,“天下”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文、文化概念,而远非一个纯粹的地理、空间语词。孔子从自然世界与道德本原两个层面,论述了“天”的意义。根据《论语》、《礼记》以及《大戴礼记》等书的相关记载,孔子所说的天首先是指自然之天。然而,孔子虽然也关注作为自然对象事物的“天”的存在——也即把“天”看作是自然物理世界的代表,但是孔子着重寻求的却始终是天地自然对人的启示。换言之,孔子几乎不谈论纯粹的宇宙观、自然观。因此在孔子看来,天一方面是自然的,但另一方面更是道德的、人文的。从审美认知上来看,孔子对天的这种理解,凸显了人与自然天地的亲缘性,凸显了人对自然天地的情感性认同。这种天然性的情感,无疑正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究其(情感)产生根源而言,这是因为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的天地自然观。这一点也具体表现在孔子对农业季候和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视。正如《学而》篇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卫灵公》篇第十一章所言:“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孔子心中的治国之首要准则,还是要保证农业生产活动、作息的顺天而行。“生生不息”实为孔子所理解的天地自然之本性,这是因为孔子对天道的阐释就是“天道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就是“天道不闭其久”、“不舍昼夜”、“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此等等。“天命”论是孔子天道哲学理论的核心环节,因为正足天命直接沟通、连结了“天”与“人”。所谓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都说明了这一点。天命不仅规定了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理由,而且也直接规定了君子的本性和使命。综合来看,孔子的天命论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生死有命”与向死而生的死亡观。“生死有命”一方面道出了孔子对死亡的无奈(颜渊之死、司马牛之疾),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孔子面对死亡的时,极其理性的态度。既然“死之命”不可违,那么如何完成生之使命就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这正是孔子君子天命论的思想原点。其次,孔子“天命”论的崇高性不仅因为它是道德性的、更是因为它是超越了西方先验唯心倾向崇高理论的,一种以天地自然情感和天下理想为实际依托的文化性、生命性崇高。最后,正是在这种文化性、民族性的天然认知结构中培养的崇高理想,促使了君子人格的建立和完成,达到了“乐天而知命”的审美境界。在孔子那里,天下同样也是一个高度人文化的政治、文化语词。《论语》多次把“天下”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界说,如“天下归仁”。孔子还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继承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周代以来的天下观。天下,其实就是家园,就是普天之下、四海之内的生存家园。因此,天下是一个极具美学意味的词语,它饱含着孔子的自然世界观和政治社会理想。区别于其他先秦诸子的地方在于,孔子对于这个诸子共有的天下理想有独特的规定。这就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天下要变得“有道”,唯一的途径正是仁爱、礼乐之道。也正是由于这个目的,在《论语》中,礼乐、仁爱成为了直接表现出来的核心问题。孔子对审美问题最直接的阐释,应当是《泰伯》篇中的“里仁为美”。通过指出“里仁为美”,孔子就把对美的思考直接植根在了对仁的讨论之中。仁,由此而成为美的必要前提,成为美之所以成为美的内在缘由。然而,仁本质正是一种根基于天地自然观的、人文化的情感。这也就是说,仁与天道其实是异曲同工,孔子天道美学思想的本质也正是仁。从对孔子哲学、审美思想的梳理来看,以天道精神为依托的自然性是其重要特征。然而,在非农业、高度工业化、商业化以及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里,这种自然主义性质的天道美学思想,如何转变以重新焕发生命力,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华应龙老师两次执教《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上,师生用数学的独特语言礼赞阅兵之美,用温暖的数据歌颂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发
设计实验方案是综合能力中较高层次、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选拔非常好的一种测试题,具有难度大、开放性强的特点。例如: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验证钙离子在血
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乐事”,需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自觉能动性:一方面,要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到作文有用,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写作
《书籍封面设计》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书籍封面设计,了解书籍装帧的一般知识。书籍装帧设计是设计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
<正> 随着数字化新经济的到来,电子商务正已一种十分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面对新经济浪潮的挑战,IT管理人员正将目光转移到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需求的服务器平台上。为
“并列组合式”高考作文模式,是我们在认真研究高考话题作文的过程中,借鉴近几届高考优秀作文的经验,在学生普遍训练的基础上尝试的一种写作模式,从学生高考的实践经验看,这
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滋养他们的写作欲望,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走好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而习作的前期课程——预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降低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2例行膝关节镜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关节镜术后,观察组患者行术前氨甲环
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 中职学校更多的强调知识的应用性,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把
以美国系统科学家拉兹洛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一批新兴学科的基础上,创立了广义进化综合理论。该理论把自宇宙起源直到社会发展的过程看作一个进化统一体,试图说明无生命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