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唯一发现规模储量并建成大型油气田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但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尚未开展深入分析。因此,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隆升控盆控藏新认识,丰富高原型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而且有助于高原盆地的油气勘探。本文运用盆地分析、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形成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科学问题,总结成盆、成烃、成藏规律,从青藏高原隆升特征研究其对柴达木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探索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具“双阶段性”、“三中心迁移性”及“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性”的“三性”特征。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建立了新生代早期局部分散小断陷-晚期统一开阔大拗陷的“双阶段”演化模式;通过对比不同拗陷沉积构造特征,提出盆地新生代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咸化湖盆中心的差异演化和规律迁移特征;提出“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是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显著特点;指出柴达木盆地演化特征是受到青藏高原“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的隆升机制的控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决定性因素。“晚生”:高原隆升导致盆地地壳缩短增厚,地幔烘烤减弱与冷却事件的发生引起地温梯度降低,拖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造成了生烃滞后;“晚圈”:高原隆升晚期强烈的特性,造成盆地众多大型晚期构造带的发育,而隆升的阶段性造成早期构造最终由晚期构造调整定型。新近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导致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的不同类型构造圈闭形成或定型晚;“晚运”:高原晚期强烈隆升引起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助于形成新的晚期断层,还可引起部分先成断层晚期活动,这些断层是有效的晚期运移通道,同时晚期强烈挤压产生的异常高压也为晚期高效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正是青藏高原隆升控制下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柴达木盆地油气的晚期成藏特性。通过剖析昆北、英雄岭、东坪及涩北四个亿吨级大油气区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构建了昆北地区“同生构造-晚期定型-断阶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英雄岭地区“构造多期叠加-断层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东坪-尖顶山地区“早晚构造叠加-断裂直通输导-晚期复式成藏”、台南-涩北地区“晚期构造-晚期生烃-自生自储-晚期成藏”四种晚期成藏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潜山分类新方案并提出了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将盆地潜山分为逆冲断控型、走滑断控型、古地貌型和复合型4大类,并根据控山断裂性质,按照先生、同生和后生进一步将潜山划分为11种亚类;将潜山构造带划分为逆冲断裂控制型(断控型)、古隆起控制型(隆控型)和逆冲断裂与古隆起复合控制型(断隆共控型)3种类型;建立了“断-隆-凹”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指出冷湖和大风山地区是潜山领域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其他文献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基于单管注饱和蒸汽的传统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受到热载体驱油效率低和蒸汽汽窜等因素的制约,采收率较低。近年来,常采用多元热流体或过热蒸汽等新式热载体来提高稠油水热裂解效率和储层渗透率;另一方面,采用同心双管等注汽方式对水平段井筒跟端和趾端进行交替注汽或同时注汽,以期提高稠油油藏的动用效率。本文以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为核心研究内容,开展以下四部分研究工作。首先,考虑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丰富,结构多样,在分子层次上表征石油含硫化合物化学组成,有助于研究石油的地质成因,为石油加工过程中脱硫工艺及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围绕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开发分离新方法;制定原油全馏程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表征的分析方案,鉴定新型含硫化合物,解释硫醚类化合物的成因机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对含硫化合物在硅胶和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的深入认识,建立了分离和富集石油中硫醚
报警系统是旨在引导操作者注意异常过程状态的一类系统。由于报警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在异常工况下,可能发生数以百计的过程报警甚至报警泛滥现象,严重干扰操作者对当前过程状态的判断,从而促成各种工业事故的发生。为此,采用先进的报警管理技术预报过程动态、辨识关联报警,能够全面改善报警系统表现,避免报警泛滥现象的不断发生。本文针对报警系统中存在的报警不及时、关联报警反复出现等问题,结合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存在的缺乏
地下管线作为现代城市的“生命线”,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但由于管线资料的缺失遗漏,在城市建设、油田打桩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因挖掘破坏未知管线而造成经济损失。为避免此类事故,工程人员需要借助非挖掘探测方法对探测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有无进行判断。其中磁异常探测方法作为磁法勘探的一个分支,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地下管线探测领域,对地下管线磁异常探测而言,其探测目标为地磁场作用下地下铁质管道产生的异常场,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线探测可为城市地下挖掘工作提供可靠的管线位置信息,以避免施工中出现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随着磁力仪灵敏度和精度的提高,磁法被用于地下管线等弱磁性目标体的探测。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地下可用空间越来越少。为了节约地下空间和方便管理规划,地下管线采用的多是近间距并行敷设方式。本文针对磁法在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探测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将
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油气产量、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开发方向。然而,由于存在储层物性差、孔喉细小、毛管力影响大、贾敏效应强等问题,导致常规水驱过程采收率低。表面活性剂驱是启动残余油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乳状液的形成、稳定及其在地层内的运移可起到提高微观洗油效率和扩大宏观波及体积的作用。由于自乳化方法可在很低甚至无外加能量作用下增强原油乳化性能,并生成尺寸较小的乳状液液滴。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快速自
随着油气开发的水深不断增加,深海立管系统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需要适应并满足的运行工况也逐渐复杂。海洋立管的不同形态变化、内外流耦合受力环境及动态边界条件等复杂运行工况已备受世界工业及学术界关注。海洋立管由于结构形式的不同在海水中呈现的形态特征也不同,其轴向形态主要表现为曲率的变化,从而呈现高度的非线性特征;海洋立管在运营时会受到船体运动、海流、海床土壤、管道内流等因素的影响,受力情况复杂。这
丛式井可以有效地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并保证单井原油产量,磁定位钻井技术是丛式井精细控制技术之一,而邻井间距离的定位又是丛式井精细控制技术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有自主研发、技术完善的丛式井磁定位技术应用于其邻井防碰测距领域,而国外已经研发出相应的测控仪器并应用于实际钻井工程。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邻井间距磁定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围绕主动型丛式井磁定位钻井防碰探测技术展开研究,针对海上钻井平台和陆
油气开采和输送过程中通常会存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能够促使碳钢管线发生极严重的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对油气的安全生产产生巨大的威胁。国内外已分别对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但对于流体冲刷环境下,CO2腐蚀的腐蚀机制,以及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共同发生时的控制方式还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在CO2冲刷腐蚀环境下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冲刷腐蚀的腐蚀机制,然后讨论了缓蚀
陆相坳陷型湖盆具有稳定的物源区,沉积储层厚度薄、平面展布范围广,受湖平面升降作用控制明显、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圈闭成因和分布复杂等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如何建立大型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确定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及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明确不同成因岩性圈闭空间分布规律,成为突破坳陷型盆地规模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基于大量岩心、露头、测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