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桉纤维素合成关键基因和非编码RNA筛选与功能验证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成分,是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自然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桉树(包括巨桉)作为优良用材林树种,为造纸行业和木材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纤维原料。纤维素合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过程,每个过程均由多基因参与且呈网络调控。目前仍缺少对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调控作用的研究。本研究以巨桉3个不同部位(胸径处、树干中部和树干上部)的主干为材料,对巨桉木材解剖特征、化学指标进行研究,并利用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筛选出调控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鉴定了与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密切相关的EXP、HEX和Su Sy基因家族成员,深入解析其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明确非编码RNA(lnc RNA、mi RNA以及circ RNA)对候选基因的调控作用,构建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过程中ce RNA调控网络,以期为深入探索桉树纤维素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巨桉树干不同部位的纤维长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树干上部纤维平均直径大于胸径处,树干中部平均直径最小。纤维长宽比的范围在34.09—82.41之间,树干中部纤维的平均长宽比值最大。胞壁厚度随着树干高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变小再变大,在树干中部,胞壁厚度最薄。腔径比的整体变化趋势为由髓心向边材逐渐减小。木射线高度变化范围在297.91—448.81μm之间,胸径处的木射线平均高度最小,树干中部的平均高度最大,木射线宽度随高度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木射线组织比量随巨桉高度增加而增加。巨桉木材纤维素的含量在48.7%—52.9%之间,木质素的含量在15.48%—20.75%之间,半纤维素的含量在17.15%—24.75%之间。树干中部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胸径处和树干上部。(2)巨桉胸径处、树干中部和上部未成熟木质部9个样品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5.81 G过滤读长,57 480个转录本,获得7 365个lnc RNA、5 180个circ RNA,各样本鉴定获得172—306个已知mi RNA,1 644—3 508个新mi RNA。各转录本表达量比较,共获得296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190个DE-lnc RNA、174个DE-mi RNA和270个DE-circ RNA。通过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与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的Ces A5、EXP1、HEX4、Su Sy2、UGT76F1和UGD1等19个关键候选基因和5个MYB、13个WRKY和10个NAC转录因子,5个lnc RNA和9个mi RNA,并构建ce RNA调控网络。(3)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巨桉基因组中鉴定并筛选出35个Egr EXP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发挥作用,28个家族成员具有信号肽。Egr EXP编码的蛋白质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卷曲、β-转角组成。鉴定筛选出10个Egr HEX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质膜上。Egr HEX基因家族成员间基因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外显子数量为7—15个。鉴定筛选出18个Egr Su Sy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Egr Su Sy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发挥作用,Egr Su Sy基因家族成员均不具备信号肽。Egr EXP、Egr HEX和Egr Su Sy基因在未成熟木质部、成熟叶片、韧皮部、茎尖、木质部以及幼叶组织中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4)经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家族分析,鉴定筛选出Egr EXP17和Egr HEX2与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密切相关,在84K杨中过表达Egr EXP17和Egr HEX2,转基因植株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84K杨。转基因植株的平均株高和平均根数极显著高于对照,茎中部和茎基部的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筛选获得调控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的lnc RNA1和lnc RNA4,在84K杨中过表达lnc RNA1和lnc RNA4,lnc RNA4-oe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极显著高于lnc RNA1-oe和野生型84K杨。lnc RNA4-oe转基因植株的平均株高、茎中部和茎基部的平均直径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和lnc RNA1-oe,lnc RNA1-oe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相比,其生长无显著差异。本文对巨桉中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进行了研究,为全面了解不同物种中纤维素合成分子调控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木本植物非编码RNA研究,对巨桉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乡村聚落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景观风貌、承载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揭示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特点和建设具有乡愁感乡村生态景观。本研究选择的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茂林修竹,森林覆盖率高达61.17%,竹林总面积更是占全国14.29%,既有保存完好、小桥流水、古朴
森林群落的周转率是衡量森林动态的重要指标,指一定时期内群落中物种及其个体数量等指标变化量与这些指标总量的相对比例。分析群落内植物的周转动态有助于认识群落的构建过程并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留着多种类型的热带天然老龄林和经历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强度干扰后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是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规律的理想场所。以往对于霸王
以金银花为原料,采用水浴加热辅助提取法同步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与总黄酮,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基于单因素试验,以绿原酸与总黄酮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1 (mL/g)、提取时间82 min、提取温度57℃、乙醇体积分数66%。该工艺条件下,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与总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生物源杀虫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我国引种印楝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少其精准化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印楝的高效栽培理论体系,充分挖掘印楝素的生产潜能,本研究以最为关注的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子作为切入点,分别以印楝幼龄实生苗和印楝成年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印楝幼苗生长及其初生代谢酶对不同
研究森林CH4通量变化过程与源汇转换格局是森林生态学、应用气象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科学主题。华北低丘山地地处暖温带气候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迄今为止该地区森林CH4通量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至今未见详尽的文献报道。因此,研究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变化特征、源汇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累计通量及其增温潜势,尤具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
木材干燥是实木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序。木材的干燥质量及效率直接决定着木制品的出材率及产品质量。低渗透性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干燥时间长、能源消耗大,容易产生干燥缺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高效利用。微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渗透性,为难干木材的高效高质量干燥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微波处理工艺,分析微波处理材微观构造和孔隙结构
报纸
杨树、落叶松和云杉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木材利用广泛,在国内外木材市场上占具重要地位。杨树属于被子植物,而落叶松和云杉属于裸子植物,二者的木材结构不同,暗示其木材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84K杨树、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结合三代测序手段,探索miRNA、mRNA及其可变剪切形式在木质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裸子植物树种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和被子植物树种84K杨树在木材形成过
紫杉醇(Paclitaxel)是从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活性广谱而高效。7-木糖基紫杉烷类的木糖基化代谢处于紫杉醇等7-羟基紫杉烷生物合成的分支途径,是影响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重要步骤,其关键酶为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Taxane 7-xylosyltransferase)。鉴定并实现编码基因的定向调控,对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含量、降低紫杉醇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