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通过分子模拟作用干扰了寄主正常的防御代谢,导致其代谢紊乱进而诱发空洞化。因此,为探究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前期松材线虫响应α-蒎烯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响应α-蒎烯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类甜蛋白Bx-TLP-1,Bx-TLP-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子Bx-CPI序列与对应植物蛋白序列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同时,α-蒎烯处理后,可以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2)通过构建松材线虫-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互作试验体系发现,马尾松上接种松材线虫后,单萜类物质(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莰烯/月桂烯)在第15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apin/bpin/limo)在第12和24天有两个峰值;倍半萜类物质(长叶烯/石竹烯)在第18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long/cary)在第15和24天有两个峰值。松树Pm-tlp基因在第3、12和27天表达水平较高,而松材线虫Bx-tlp-1基因在第6、15和30天表达水平较高。松树Pm-cpi基因在第6、15和27天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Bx-cpi基因在第9、18和24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树体内大量的萜烯类物质,又会诱导松材线虫分泌分子拟态蛋白,促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等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空洞化而枯萎死亡。3)通过RNA干扰和原核表达的技术对松材线虫Bx-tlp-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发现,Bx-tlp-1基因RNA干扰效果可以维持到F3代。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对环境的适应性下降,从而导致松材线虫的繁殖率降低。原核表达结果表明,Bx-TLP-1蛋白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可能与植物中的β-1,3-葡聚糖结合,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4)RNA干扰Bx-tlp-1基因的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后发现,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均在第18天有1个峰值,在接种30天内,松树未出现第二个峰值。由此说明,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减弱,30 d内不能促使松树产生萜烯类物质的二次积累,进而减轻了松树的发病症状,延长了松树的病程。5)Bx-TLP-1原核表达蛋白接种马尾松后发现,萜烯类物质(不包括柠檬烯和月桂烯)均在第12天有1个峰值,柠檬烯在第9天有1个峰值,月桂烯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基因均在第9天上调表达。同时,Bx-TLP-1蛋白接种后松树Pm-tlp基因在第6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Bx-TLP-1蛋白能够诱导松树萜烯合成途径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导致萜烯类物质的积累。6)通过对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对松材线虫DNA和天牛组织DNA进行特异性扩增发现,松材线虫有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755 bp,241 bp和202 bp。由此说明,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不仅可用于特异性检测松材线虫,还可用于检测媒介天牛是否携带松材线虫。综上所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参与并调控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过程,其中Bx-tlp-1基因是松材线虫的关键致病基因之一。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萜烯类物质又可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类甜蛋白(Bx-TLP-1)与马尾松类甜蛋白(Pm-TLP)功能的相似性,松材线虫类甜蛋白可能在树体内发挥与马尾松类甜蛋白相似的作用,促使松树萜烯合成途径(DXP)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萜烯代谢紊乱发生空洞化而枯萎死亡。
其他文献
马尾松速生、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造林面积居针叶树之首,主要用于制浆造纸、建筑、采脂等,在我国速生丰产材用和脂用林基地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发的一种特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主要传播媒介为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危害着森林生态安全,并给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马尾松为松材线虫的主要危害对象之一,目前松材线虫病已严重阻碍了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与土壤反馈循环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土壤肥力的形成、森林生产力的维持以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是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主要的贡献者。亚热带森林在保持土壤养分、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缺乏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相关的研究,尤其是能关联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类群上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内叶片凋落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以锐齿栎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秦岭山脉的代表森林类型,在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碳水循环与能量收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我们对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水、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微气象学的涡度相关技术(包括CO2和水分分析仪Li-7500
作为五大湿地类型之一的滨海湿地的主要组成,红树林湿地具有显著的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特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它关系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直接价值或间接价值。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关键且重要的内容之一,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而构成的生物学特征,其能够响应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可以用来表征功能多样性。广东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选用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画像,成为初中生直观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提升具体时代特征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教研较直接的参考资源。但诸多历史人物在其生活时代并未留下画像,其画像不乏后世作品,因绘画者常与所画作品人物生活时代距离久远。因此,在绘制时,常带有其观察前代的主客观局限性。人物服饰便是其中典型体现。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版,2020年12月印刷
期刊
乡村聚落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景观风貌、承载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揭示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特点和建设具有乡愁感乡村生态景观。本研究选择的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茂林修竹,森林覆盖率高达61.17%,竹林总面积更是占全国14.29%,既有保存完好、小桥流水、古朴
森林群落的周转率是衡量森林动态的重要指标,指一定时期内群落中物种及其个体数量等指标变化量与这些指标总量的相对比例。分析群落内植物的周转动态有助于认识群落的构建过程并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留着多种类型的热带天然老龄林和经历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强度干扰后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是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规律的理想场所。以往对于霸王
以金银花为原料,采用水浴加热辅助提取法同步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与总黄酮,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基于单因素试验,以绿原酸与总黄酮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1 (mL/g)、提取时间82 min、提取温度57℃、乙醇体积分数66%。该工艺条件下,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与总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生物源杀虫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我国引种印楝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少其精准化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印楝的高效栽培理论体系,充分挖掘印楝素的生产潜能,本研究以最为关注的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子作为切入点,分别以印楝幼龄实生苗和印楝成年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印楝幼苗生长及其初生代谢酶对不同
研究森林CH4通量变化过程与源汇转换格局是森林生态学、应用气象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科学主题。华北低丘山地地处暖温带气候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迄今为止该地区森林CH4通量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至今未见详尽的文献报道。因此,研究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变化特征、源汇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累计通量及其增温潜势,尤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