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内氧转移能力及其α值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耗问题被广泛关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因处理效率高、污泥产量低等众多优点,被应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曝气系统作为MBBR技术的主要能耗单元,其氧转移性能的优劣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耗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MBBR曝气系统氧转移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仍不全面。因此,本论文针对MBBR内氧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围绕曝气条件(载体填充率、穿孔管气体孔口流速、曝气器布置方式等)、水质(表面活性剂、总溶解性固体等)与环境因素(水温)对氧转移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工作,以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20)和比标准氧转移效率(SSOTE)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了上述条件与因素对MBBR内氧转移能力的影响。优化了MBBR的氧转移能力温度修正系数取值;明确了对MBBR内氧转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实际污水条件下MBBR系统好氧反应器内氧转移能力及其α值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载体填充率条件下的氧转移能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载体填充率在由0增大至65%内时,不同曝气强度下的KLa20值逐渐增大;在低曝气强度(4m~3·h-1·m-2)条件下,当载体填充率小于45%时SSOTE由2.00%/m增大至2.87%/m,当载体填充率大于45%时SSOTE由2.87%/m减小至2.54%/m;高曝气强度(12、20 m~3·h-1·m-2)条件下,SSOTE随载体填充率的提高而增大。(2)穿孔管气体孔口流速变化对氧转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曝气强度不变,通过设置不同的穿孔管开孔密度得到不同的气体孔口流速,随着气体孔口流速由10 m/s增大至30 m/s,采用单侧穿孔管曝气时,不同载体填充率条件下KLa20和SSOTE逐渐减小。采用均匀穿孔管曝气时,随着气体孔口流速的增大,载体填充率为0条件下,KLa20由8.17 h-1减小至6.71 h-1,SSOTE由2.31%/m减小至1.89%/m;载体填充率为35%、65%条件下,气体孔口流速由10m/s增大至20 m/s时,KLa20和SSOTE逐渐增大,气体孔口流速由20m/s增大至30 m/s时,KLa20和SSOTE逐渐减小。(3)不同曝气器类型与布置方式条件下的氧转移能力变化规律表明:微孔曝气的KLa20和SSOTE大于穿孔曝气,但载体运动速度较穿孔曝气减小了31.2%,同时,不同载体填充率条件下,采用单侧微孔曝气时的KLa20和SSOTE值大于均匀微孔曝气条件下的KLa20值和SSOTE值;在低气体孔口流速(10 m/s)时,单侧穿孔管曝气条件下的KLa20和SSOTE大于均匀穿孔管曝气条件下的KLa20值和SSOTE值;但在高气体孔口流速(30 m/s)时,采用单侧穿孔管曝气时的KLa20值和SSOTE值较小。虽然微孔曝气条件下的氧转移能力较高,但载体运动速度较低,不利于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因此MBBR曝气系统宜选用单侧穿孔管曝气,且设计气体孔口流速不应过高。(4)典型水质因素变化对氧转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DS浓度由0增大至10 mg/L时,载体填充率分别为0、45%条件下,KLa20分别减小了43.7%、37.4%,SSOTE分别减小了44.5%、33.9%,且载体的存在削弱了SDS对氧转移能力的负面影响;当SDS浓度由12mg/L增大至20 mg/L时,氧转移能力反而小幅度增大。TDS值由2000 mg/L增大至12000 mg/L时,KLa20增大了22.2%,SSOTE增大了24.9%;当TDS值大于12000 mg/L后,TDS值继续增大时,KLa20和SSOTE趋于不变。随着p H由4增大至10,KLa20和SSOTE分别增大了19.9%和24.0%,且酸碱度较高时,p H值变化对氧转移能力的影响较小。(5)不同温度条件下氧转移能力变化与温度修正系数优化取值研究表明:当温度由8.43℃增大至31.54℃时,随着载体填充率与曝气强度的提高,氧总传质系数呈增大的趋势,且载体填充率或曝气强度较高时,温度变化对氧转移能力的影响较小;MBBR内,氧转移能力温度修正系数θ的优化取值范围为1.030~1.044。(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影响KLa20最关键的因素为曝气强度,影响SSOTE最关键的因素为穿孔管气体孔口流速。(7)实际污水条件下的氧转移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污水处理过程的进行或曝气强度的增大,氧转移能力均逐渐增大;当曝气强度不变时,随着污水处理过程的进行,α值逐渐增大;当曝气强度由8 m~3/(h·m~2)增大至28 m~3/(h·m~2)时,α值亦逐渐增大。
其他文献
液滴运动的光控制和液体流动的光驱动已在微流体系统得到广泛探索,随着光控微流体的快速发展,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控制手段。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流体的混合和泵送,但这些流体的混合和泵送大多集中于微观领域,许多复杂的宏观操作还没有实现。在本工作中,将光场和磁场有机的整合起来,利用磁场和光场共同调控磁流体的运动,实现了磁流体液滴的周期性运动操纵、长程磁流体的自
学位
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短缺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减少病虫危害提高粮食产量,化学合成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大规模应用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毒性大而且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自然环境难以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化学农药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经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作用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淘汰这些高毒性、难降解的化学
学位
金属材料在长期的工作服役中,受到冲击、振动、温度等各种不利条件的考验,随着长期积累,就会产生应变集中、裂纹萌生,不加以控制处理的话,后期裂纹继续扩展,会对人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能够及时监测到关键部件的应变情况是极其重要的。传统应变传感器如金属箔应变片、光纤光栅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及压阻式传感器,存在着安装复杂、布线冗杂、维护费用高、需要人工操作等缺陷。跟传统传感器相比,基于天线原理的传感器兼具天
学位
得益于钙钛矿材料优异的载流子特性,近几年来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从2009年的3.8%突破至目前的25.7%。为了将效率进一步提升并超越Shockley-Queisser极限,许多研究将视线放到载流子的初始过程,发现声子介导的热载流子的快速冷却(数百飞秒)是光电转换过程主要的能量损失通道之一,而如果减少这种能量损失,理论上可以实现更高的电池效率。因此,降低材料中热载流子的冷却速率,提高其寿命是实现热载
学位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作为一种能源转化装置可以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也可以通过将水和二氧化碳等电解还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将电能转化为燃料的化学能,并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目前固体氧化物电池器件的进一步实用化受制于其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及其稳定性,本论文工作主要以对称型固体氧化物电池(SSOC)的电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B位掺杂和原位脱溶技术对电极材料开展了
学位
氢气具有超高能量密度和零污染物排放两大优点,是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选择。电解水包括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两个半反应,是一种安全、简单、环保的制氢方法。但是,OER缓慢的动力学是限制整体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IrO2和Ru O2是性能最佳的OER电催化剂,但其稀缺性和高价格不
学位
近年来,我国住房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人民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住房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必须协调发展、协同发展,才能有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住房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主要从住房问题、住房政策、住房管理、住房建设模式、住房新技术等方面展开论述,少数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房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住房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青岛市住房发展和新型
学位
我国作为永磁铁氧体生产大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制备永磁铁氧体所需的铁红主要依赖进口,产品性能及品质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论文工作基于不同原料体系开展SrM永磁铁氧体制备技术研究,探究离子取代、添加剂和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对SrM永磁铁氧体磁电特性的影响。一方面实现本土铁矿的低成本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实现高性能SrM永磁铁氧体材料自主研发。首先基于铁矿原料体系制备SrM永磁铁氧体。通过XRF和
学位
钴酸锂是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其拥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理论上的比容量高达274 m Ah/g,但是为了保持其性能的稳定,商用钴酸锂电池的最高充电电压为4.2 V,其对应的比容量仅为140 m Ah/g,远没有达到钴酸锂的理论比容量。理论上,随着工作截止电压的提高,钴酸锂中会有更多的Li+能够进行可逆的脱嵌行为,从而达到同时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目的。但是,由于材料物相结构的限制
学位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获得了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着体验经济的迅猛发展,穿戴设备辅助运动迈入了虚拟现实共融阶段,借助移动设备完成夜跑运动的情感化和交互性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将用户在夜跑时的情感需求精准转化呈现在设备上,充分发挥情感交互优势,实现夜跑运动时的监测与情感反馈,是一个值得被探索的问题。首先,本文明确了情感交互设计的定义,并对夜跑穿戴设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