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通常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段,处于青年后期,是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不成熟向成熟迈进的转变期。这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成长本身就会给个体带来很多矛盾和冲突,个体容易出现情绪烦躁不安。另一方面,他们刚刚脱离了紧张的中学时代生活,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涯,正实现着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人际交往的需要与交往技能的欠缺的矛盾等容易引起新生的适应不良,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充分、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选取中国地质大学2005级六个学院509名大学新生为被研究对象,采用UPI和16PF为研究工具,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现状,并探讨大学新生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
20.6%新生被归入A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17.3%的新生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予以关注。这些数据说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性别特点和城乡、家境差异。
22.9%女生属于A类,男生仅有19.5%。说明在心理问题严重人群中,女性居多。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经济差异,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平等的现状是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家境贫困学生自尊与自卑并存的心态造就的人际敏感,对现实问题的紧张焦虑,自我调节控能力的不足使得贫困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大学新生人格存在性别、文理科、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境差异大学新生中,男生在稳定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实验性、独立性等因素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兴奋性、敢为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文科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人格因素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城市学生的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独生子女在兴奋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有恒性人格因素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家境富裕学生在兴奋性得分上显著高于家境一般学生,高于家境贫困学生。
4)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发现大学新生新生的某些人格特质与UPI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与之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幻想性、实验性与之存在负相关(P<0.05),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与之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通过比较A类新生和C类新生人格特质,发现他们在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紧张性等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C类新生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自律性得分显著高于A类新生,而敏感陛、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显著低于A类新生。 5)大学新生人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预测性。
本研究以UPI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个体16种人格特质为自变量对心理健康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16种人格特质中紧张性、稳定性、忧虑性、怀疑性、兴奋性、敏感性、自律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这十种人格特质均对UPI总分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稳定性、兴奋性、自律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这六种人格特质对心理问题的影响是负性的,紧张性、忧虑性、怀疑性、敏感性对心理问题的影响是正性的。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人格特点有助于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持,而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人格特点可能预示着心理问题产生风险增加。
结合本研究成果,文章对改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中肯的建议:
1)设立心理档案,关注学生人格变化,抓住大学阶段这一人格发展关键期,采取教师高尚人格示范,实践活动塑造、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等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采取多种手段解决经济保障问题,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学校文化环境,改善对自己他人社会的不良认知,培养自信心,逐步形成成熟、稳健、良好的个性心理,独立、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培养坚毅的个性心理素质和坚强的心理耐挫力以及宽阔的生活胸襟。
3)推进性别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女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对女性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歧视造成。因此要缓解女性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