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底栖动物作为底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生命周期长,对底质环境反映敏感等特点,可有效的指示其生境的健康状况。本文以北方三个典型养殖海湾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应用生物多样性指示H’、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M-AMBI)和丰度/生物量曲线等评价了养殖海域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根据2017年7月胶州湾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生物多样性和M-AMBI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胶州湾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共7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0 g/m~2和132 ind./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和纽虫(Nemertine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69~3.77,平均值为2.35,丰富度指数(D)为0.67~3.12,平均值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5~1.00,平均值为0.81;M-AMBI)为0.26~0.60,平均值为0.44。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15%相似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3个群落,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较大的站位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被划分在同一个群落中,聚类结果与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H’和M-AMBI指数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底栖生境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或较差的状态。2. 基于2019年7月、8月和9月采集的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利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法、AMBI指数法和M-AMBI指数法对研究海域底栖生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本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4种,甲壳类19种,软体动物17种,其他类群4种。群落中优势种有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东方长眼虾(Ogyrides orientalis)、尖齿拳蟹(Philyra acutidens)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彩虹明樱蛤和寡鳃齿吻沙蚕在三个航次均为优势物种,优势度明显。非度量MDS标序和群落等级聚类分析表明,三个航次的群落结构相似度均较低,为10%-19%,其群落结构特征受到小清河冲淡水的影响,出现斑块化。丰度/生物量曲线法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显著,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AMBI指数及M-AMBI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底栖生境处于未干扰或者轻度干扰的状态,底栖生境健康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3. 于2019年5月至9月对我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湾桑沟湾的藻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并运用丰度/生物量(ABC)曲线、AMBI和M-AMBI指数法对底栖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以了解养殖活动对底栖生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群2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群落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度排序分析显示,桑沟湾网箱养殖和贝类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高于藻类养殖。养殖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且贝类养殖区的底栖生境干扰状态受到贝类沉积速率的影响。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的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一般的状态,底栖生境处于者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4. 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方面筛选了的指标,初步构建了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的生态调查,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选择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采用该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小清河口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整体处于较健康的状态,由于小清河的影响,导致水质环境状况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