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居乡间,何以双栖?——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青年女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她们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要面对的问题不再是“立业”而是“成家”。中国自古就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俗语,可见女性婚恋问题一直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使得乡村青年女教师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与其他职业女性或城市青年女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应当注意到,关注乡村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于这一群体婚恋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有其必要性。那么,正值婚恋黄金时期的她们,在婚恋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婚恋问题究竟是如何出现的?以及面对这些问题她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旨在探索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发生机制,并探索相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田野点的实际情况下,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的观点,以期探索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发生机制。调查对象为来自H省B镇A校的25位乡村教师,其中包括未婚青年女教师(15名)、已婚女教师(3名)、未婚男教师(4名)、已婚男教师(2名)、校长(1名),简单访谈的基础上又对调查对象里自认为当前处于婚恋困境的7名乡村青年女教师进行了再次深度访谈。在文中以婚恋故事的形式,按照婚恋问题发生空间、婚恋问题发生过程、婚恋问题的现状分析以及婚恋问题发生原因的顺序展开,探讨了乡村青年女教师的婚恋问题发生机制。通过对收集来的资料分析整理,对乡村青年女教师的婚恋问题进行现状分析,一是婚恋匹配对象不足,其中包括结识异性的机会渺茫以及女教师婚恋偏好难以满足,也就是她们“找不到合适的”婚恋对象。二是面对婚恋的心态复杂,笔者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急切渴望型、踌躇不前型以及无奈将就型。三指出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特征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为从年龄上看大龄化明显,从户籍上看表现为外地化突出,从面对婚恋的态度上看表现为消极化应对。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对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产生进行探究。乡村青年女教师作为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婚恋有一定的期望。但是在城乡差别的背景下,受限制的社会交往、社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负面刻板印象以及匮乏的社会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乡村青年女教师在寻找“合适之人”时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乡村女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束缚以及女性适婚年龄的挤压,更使得乡村青年女教师的婚恋难上加难。最后,本研究对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描述:社会资源的匮乏是导致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发生基础;个体期待的落空成为婚恋问题发生的触发机制;社会文化的束缚则成为也其婚恋问题发生的动力机制。此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源也通过影响乡村青年女教师的婚恋期待进而加剧问题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与社会资源也在相互影响着。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关于解决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问题的对策建议。从宏观来看,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同时要营造社会良好氛围,为乡村青年女教师扎根乡村学校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从中观来看,要推进学校的人文关怀,使乡村青年女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乐于从教。从微观来看,要加强对乡村青年女教师自身观念的引导,特别是要树立其职业自信并引导她们做出理性客观的婚恋选择。总之,要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帮助乡村青年女教师解决婚恋问题,使其顺利步入婚姻生活。在研究的最后,笔者透过乡村青年女教师的婚恋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探讨了乡村青年教师的生存窘境,指出对于乡村教师的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还对乡村青年女教师“有限”的自主性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在现今越来越关注城市发展的品质与质量的时代,城市发展缺乏活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提升城市活力可以使城市保持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街区单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街区活力为城市活力的优化与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城市活力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且能够给后续街区规划研究提供
学位
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逐渐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教育公平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机会公平转向质量公平。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消除,这为农村人口向城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在子女教育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陪读成为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的一种渠道。农村家庭在考量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陪读获取优质的教
学位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交往。网络依赖是个体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网络产生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的失控行为,会使个体心理、生理、行为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属于处境不利群体,其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理论和问题行为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影响个人教育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教师的自信心建设还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信心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乡村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乡村教师的教学信心,促进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是今后我国教育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有限的家庭经济能力和象征身份区隔的户籍制度,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成功克服了不利的留守环境迈入了大学的校园,但这部分留守过的大学生与未留守的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以抗逆力为研究的切入点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亿万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进步,关系到国家教育强国之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民教师,他们游离于编制体制之外,拿着微薄的薪酬,却干着和在编教师一样繁重的工作,“同工不同酬”已然成为常态。然而,这些编外教师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跨专业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不稳定等。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教育强国战略
学位
近年来,国家政策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可见,“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话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可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培训供给一方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明确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通过对县域初中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以明确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从教师培训的差异性来分析
学位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重心转向居民市民化,人的适应与融入是其关键。现有安置政策在宏观层面把握了搬迁居民的适应难题,其中针对学龄段儿童的教育安置政策以入学问题为主,解决了“能不能上学”“在哪里上学”等基本问题,但对于就读安置校后的校园经历、在校体验的关注还较少。现有学校适应研究重点分析了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往往忽视了儿童在应对转校压力、适应新
学位
近年来,在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性知识生产对大学提出的教师培养要求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先后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搭建了协作培养师资的平台,构建了职前教师与“双导师”组成的职前教师PLC。职前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理念,依托于特定的教学实践场域,承担了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职前教师的社会任务,适应了以对话、共享、合作为核心的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不仅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