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优化策略——以日本城市为例对重庆地区借鉴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节地、节能、绿色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开通地铁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等25个城市①。轨道交通作为公共设施带来的客流量可以增添商业活力,商业综合体可以提供轨道交通相关物业建设,地铁站点与商业综合体互补关系,使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一体化开发成为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一体化开发存在各自片断化、衔接模式单一、服务功能单一、低效衔接步行空间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从而使轨道交通综合体缺乏活力,轨道交通的大量人流并未带动城市综合体开发,以上这些问题可归结为轨道交通与综合体之间衔接节点空间未得到重视,节点空间优化是将站点与综合体各自为政的部分衔接起来,有效改善轨道交通综合体运营效率,合理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设计、良好的节点空间品质将对消费者具有极大吸引力,提升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活力。由于缺乏足够多的实例和长期建设经验,目前国内关于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设计研究的提炼与总结,多为基于案例的分析,缺少系统性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本文以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节点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土地资源短缺的典型国家,依靠车站为中心带动周边土地复合开发已成为日本城市建设独有模式,值得我国重庆地区借鉴与参考。对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发展及相关文献研究,调研日本8个城市25个站点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初步梳理25个站点轨道交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所在区域、建设规模、与轨道交通设施衔接关系等大致基本情况,分析平面、剖面节点空间布局特征,总结其节点空间组织模式;结合日本“站城一体化”相关启示与重庆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不足,制定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设计原则及相应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对日月光广场轨道交通综合体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论证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论文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梳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的相关研究理论文献,结合目前重庆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发展现状,提出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空间是推动站点与城市综合体一体化设计的关键问题,阐述轨道站点与城市综合体衔接空间建设的必要性,明确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框架。指出日本城市与重庆地区在高密度建设开发中具有相似之处,日本城市在轨道交通综合体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教训对重庆地区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结合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发展相关理论与文献研读,其轨道交通综合体空间发展演变中节点空间具有核心作用;进而根据不同节点空间功能布局划分为三种类型,为下文轨道交通综合体调研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调研分析,调研日本25个站点轨道交通综合体,梳理其建设规模、功能构成要素及空间布局特征,提炼出以上节点空间三种类型对应的三种组织模式,总结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建设相关启示与重庆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以及第六章,基于重庆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现存问题,对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优化设计目标、原则与策略进行具体研究与阐述,并选取重庆渝中区日月光广场轨道交通综合体节点空间实践案例优化设计,理论联系实践,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应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51178478)支持。
其他文献
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又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空间条件不能决定交往活动的发生,却在很大程度上起促进作用。一些经典的空间现象引发了人们自然的停留交往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湿地广泛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自然地带。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发源地”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环境生
住房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房地产市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社会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异、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且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学位
城市传统地标区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公共区域,曾具有较长期延续的历史功能并且因此而兴盛。人们对于该区域有着深刻的记忆内容和普遍的认同感,因而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城市
人文纪念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纪念性景观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也是城市公墓体系的组成部分。人文纪念园以它特有的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我国建筑在经历了膨胀式发展的浪潮之后,从大规模扩建、简单的数量扩张阶段逐渐走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质量提升与存量优化的阶段,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的建设战略需求,从最初的逐步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我国早已在1999年起就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学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15年年底已达到大约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预计
窑洞建筑与木构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两个不同类别,其结构类型不同,所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而分布在晋中地区的厦檐窑洞建筑,同时结合了木结构檐廊和窑洞,产生于商业发